救命啊!!!急!!!考研政治经济学关于地租!
一、封建庄园和西欧农业的发展
1.西欧封建庄园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表现形式。贵族的采邑可能是一个庄园,也可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一个庄园包括一个或几个村庄。庄园的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族直领地(自营土地),一类是农奴土地。在11世纪,采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农奴。他们被束缚着,没有领主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允许离开封地。其实在村外的世界还很陌生很危险,到处都是同样的封地的时候,很少有人打算离开。因为封地里的村庄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家庭纽带,也让人们更容易找到铁匠和牧师。村民们轮流在领主的地里干活,把自己的一些农产品交给领主。此外,还有人头税、年贡、磨坊使用费等。
根据耕作制度,耕地分为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休耕耕地、周年轮作。这是一个三苗圃系统。每个农奴在每块土地上都有一块,通常是很长的一块。养殖时,4 ~ 8头牛需要拉重犁,需要相互配合。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块狭长的土地,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也需要互相协调,所以农村公社往往存在于庄园里。庄园里还有森林、牧场、水源,都是农民使用的。
至于耶和华,他不能剥夺农民的财产,也不能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土地。这是公认的封建法律。
与西欧的封建庄园不同,中国的封建庄园是地主经济,不是领主经济;中国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政治主权相分离,庄园中没有西欧领主的行政和司法特权;中国庄园搞服务租金;房客和顾客没有像西欧那样强烈的个人感情。
农业的发展
西欧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一是普遍实行三圃制,劳动生产率提高15%以上;其次,重型轮式犁取代了过去只能犁贫瘠沙地的犁,轮式犁可以犁草地和肥沃洼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和质量;三是利用马力进行农业生产。罗马人总是把马具套在马的脖子上。拖重物的时候,他们可以用牛,但是用马的时候,容易窒息。到了十世纪,他们发明了胸前马具,套在马的肩膀上,不仅拖力提高了4 ~ 5倍,速度也更快了。最后,水车和风车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北欧。他们可以排干低地和沼泽的水,还可以驱动水车。1086年英国进行土地调查时,有5000个水磨,平均每50户就有一个。
不仅耕地扩大了,而且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也增加了。在8世纪和9世纪,英国的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小麦和燕麦。种子与收获物之比为1: 2,1200 ~ 1249,为1: 3.7,1250 ~ 65449。
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并迅速增加了西欧的人口。公元600年左右,欧洲人口下降到2000万,1200年突破6000万,1250年逼近7000万,1300年达到7300万,达到中世纪欧洲人口高峰。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和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
第二,城市的崛起
城市的崛起
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起源的理论很多:罗马城市论、马尔克斯起源论、市场起源论、庄园起源论、堡垒起源论,各有千秋。最古老的城市当然是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但它大多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历史学家通常称之为主教城,经济意义不大。
西欧的新兴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佛罗伦萨。威尼斯原本是拜占庭的附庸国,9世纪独立。在以农业为主的欧洲,它是第一个依靠商业贸易生存的国家。威尼斯和君士坦丁堡与穆斯林北非之间发展了繁荣的三角贸易,来自东方的货物被贩运。随后热那亚、比萨、那不勒斯等港口纷纷效仿,从而推动了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等内陆城市的发展。
但是西欧大量城市的出现,还是从11世纪到13世纪。佛兰德的布鲁日和根特镇从英国进口羊毛,形成了北欧的工业中心。汉堡、不来梅、吕贝克等城市也出现在莱茵河、波罗的海、北海沿岸。在大陆的贸易路线上有定期的集市。
中世纪时,西欧城市规模小,人口稀少。大多数最大的城市都在南欧。据说西西里岛的城市巴勒莫在全盛时期有30万人,但这主要是穆斯林打下的基础。其他著名的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人口一般都在10万以上。13世纪巴黎人口24万,12世纪伦敦人口3万。13世纪有45000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当时的伦敦城又小又脏,是一个臭气熏天、容易着火的废物堆:木屋,未铺路面的街道,英国唯一的下水道系统,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但12世纪的伦敦市民却以伦敦为荣,认为它光芒四射。
西欧城市的地位和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一般都是在国王或世俗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崛起的。他们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庄园,行使领主的权利。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善意的封建领主也不会管理商人的事务,因为封建法律和习惯法并不了解商业问题。此外,封建领主很可能以提供保护为借口勒索钱财。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商业习惯法。为了处理货币和货币交换、债务和破产、契约等事务,所以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也就是希望自己管理自己的城市,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斗争有时非常尖锐,甚至发展成武装冲突,如法国的程朗。但一般都是通过经济赎买,从国王或封建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从而拥有自主权。每个城市都是一个集体,公民没有个人权利。这些章程一般包括人身自由、公民不能成为农奴、农奴到达城市一年零一天是自由的、司法和财政独立等。在一些城市,市长由国王任命。有不完全的自主权。有些城市有市议会,可以选举市长或市政官员,有完全的自治权。一些城市,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已经成为城市和国家。当然,一些小城市仍然受封建领主的管辖。总的来说,到中世纪末期,几乎所有西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枷锁。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是与封建领主进行了斗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在封建制度中起离心作用。
西欧城市特点的形成原因很多:①西欧政治上是分裂的,法律不统一,封建领主是独立的,所有封建领主都是独立的实体,具有行政和司法职能。举这个例子,城市就像一个获得特权的领地。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大一统的帝国结构中,所以既不会出现在东方,也不会出现在罗马帝国。(2)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获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的封建领主。(三)农村公社的传统,公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遗产:城市市民群体和公民身份的概念,市民大会制度和市议会制度。
13.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在中世纪的西欧,没有一个公民需要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世界仍然太不稳定,个人无法独自行动。公民需要加入一个严格的组织,用各种规则和限制来保护自己。行会是中世纪城市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互助组织。从11世纪开始,就有了商人行会,其中既有商人,也有手工业者。后来由于分工的原因,
商人行会的主要职能是对外为其成员垄断当地市场,所以严格限制外地商人在当地的贸易,对内则维持稳定的、非竞争性的经济制度,所以对内统一价格,严惩个体垄断。
加入手工业行会的人必须是市侩,帮工和学徒无权加入行会。一般工匠都是学徒,帮手,学徒。手工业行会的职能类似于商人行会,其章程主要体现经济方面,对生产规模、学徒人数、工资、生产工艺、价格、原料、市场等都有规定。规定中有两种倾向:一是平均主义,让每个劳动者第二是对内反对自由竞争,对外制造垄断。
此外,行会还具有社会互助和救济功能。农村公社似乎在行会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行会是城市兴起的产物,是中世纪自然经济条件下已经发展但尚未发达的商品生产的产物。中世纪市场狭小,必须限制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再生产,所以行会在保证小商品生产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他们的保守性越来越明显,最后被手工业作坊制度所取代。政治上,中世纪的城市主要由行会组成。在行会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管理的主要机构——市议会,体现了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精神。
第三,西欧商品市场关系的发展
在西欧早期的商业活动中,犹太人往往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足迹遍布拜占庭、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使得长途贸易首先发展起来。
中世纪时,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商业比大西洋国家更发达,城市也更集中,从而形成了两大国际贸易区。一个是传统的地中海贸易区,由意大利商人控制,主要从事东西方之间的中介贸易。另一个是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由佛兰德斯和德国商人控制,主要经营各国土特产:罗斯的毛皮、蜂蜜、英国羊毛、佛兰德斯的呢绒、呢绒。
连接这两个国际贸易区有两种方式。12至13世纪,主要途径是陆路,即翻越阿伦尼乌斯山,穿过法国香槟伯爵的领地,到达佛兰德斯。13世纪以后,主要途径是通过海路,从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英国和北海的港口。
意大利商人为西欧商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开始他们搞的是合伙制,一般由两方组成。一方是商人,提供资本,另一方是商人,押运货物,回来后再解散分配利润。13世纪后,意大利出现交通工具,商人逐渐成为商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商人组织也从合伙制转变为商号。它是以家族命名的。从14年到15年,意大利共有200多家公司或企业,分号远在巴黎、伦敦、布鲁日等主要城市,是现代资本主义公司的前身。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兑换和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从而促进了银行业的出现。这也是意大利商人的贡献,他们发明了借贷记账法和结算法。欧洲第一家银行于1346年在热那亚成立,最初的贷款利息非常高,从60%到100%不等。佛罗伦萨的银行家曾经代表教廷向一些西欧国家征收什一税,可见其威力之大。
第四,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城市的崛起在欧洲带来了一个新的层次——市民阶层。在此之前,西欧只有农奴和农奴之上的贵族和牧师。而且这些公民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意味着国家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和他们的国外冒险。这是一种社会变革。
3.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导致了旧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门类齐全的庄园生产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生产,出现了新型的自由农民。以前人们对财富的概念只包括土地,现在包括金钱和可以用金钱来估价的物品。新货为土地贵族提供了新的消费,也瓦解了土地贵族。他们不再从事劳动地租,而改用货币地租,使农奴成为人。
3.城邦与王权的结盟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国家出现了与封地无关的官员;同时,市民阶层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的产生,这是一种政治变革。
4.随着城市的出现,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教育也出现了,文化教育不再被牧师垄断,这就为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这是一种文化变革。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思维内容、艺术、文学、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等。
尤其是《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恐怕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很多人认为基督教一直与中世纪科学格格不入,但这只是国人的刻板印象。其实,研究过西欧中世纪史的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常会想到中世纪天主教对科学家的迫害,以及布鲁诺和伽利略的经历。然而,人们往往不愿意记住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原本是信仰纯洁的人,更不用说知道布鲁诺是个牧师。
中世纪很多著名的大学(很多是我们至今熟知的)都是教会建立的。这些大学对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督教对社会习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我们反对奴隶制和奴隶贸易,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杀婴等陋习,提倡艰苦奋斗,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只是教会平稳历史走向的应有之义,不值得特别表达。其实并不是。在以上几个方面,教会多少是一个倡导者或者推动者。如果我们看看今天的教会仍然在为此努力,我们就会知道,改变习俗和传统并不容易,顺应历史潮流也不容易。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督教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努力和深远影响。
基督教对政治有很大的影响。但被奉为国教后,由于教会内容管理不善,宗教权威与王权的斗争,以及部分教会神职人员的腐败,民众深受其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逐渐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做出了相当大的改进,如宗教改革、放松宗教权力和王权、修复教会权利等等。中世纪以后,基督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引自:世界十大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际研究丛书。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