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就业的人占百分之几?
专业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专业热门,即使是普通高校也会是“烫手山芋”。
“谁是IT人才,谁就有钱。”这句话说明了IT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说明了“人才饥荒”让IT人才异常受宠。连续几年IT和通信人才紧缺。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的供需比已经达到1: 250,IT与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稀缺。
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和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将迅速走俏,环境科学、土木建筑、管理、外语、生命科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学校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增加了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复旦大学增加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如语文、历史、哲学等,就业就“尴尬”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选择专业之外的工作。
2.考证的时代
现在的就业市场,光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而证书是最强大的硬件。据相关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在14个月内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一段时间,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将进一步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基于这种情况,很多同学,尤其是自学能力很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估价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甚至导游证、驾照都成了热门考试,有些研究生手里甚至有几个证,找工作很容易。
3.学校实力
在就业市场上,学校的标志非常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一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名校毕业生,即使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好。另一方面,名校信息更为灵通,招聘会越来越大规模。这是因为用人单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名校办展招人,而普通高校往往成为“被机会遗忘的角落”。于是,在招聘季,名校往往挤满了“老外”。学校的实力还体现在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上。有些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和细心就像“女儿出嫁”一样。他们不仅主动出击,还非常注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同济大学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生院提前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了20多场校园供需见面会,有100多位用人单位参加,累计发布就业信息5300多条,为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了最广泛的交流机会。
4.为爱而屈服
为了让牛郎织女,我们毕业后就在一起了,有时候也要让步。其他人住在其他地方。为了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牺牲,放弃眼前的机会,或者回去或者读博士,这样才能得到老婆孩子。婚姻也是考虑因素。在大城市生活很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地来的学生来说,住房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为了尽快拥有一个“爱情小屋”,很多人选择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和有前途的职业,这就是“爱情的代价”。
5.政策影响
户口决定了很多人的去留。在一些户籍政策还比较严格的地方,研究生尤其是外地研究生受到很大限制。在就业市场上,许多职位仅限于“本地户口”。因为没有入城指标,很多用人单位也是望人才兴叹。一些没有专业优势的国外毕业生很惨,只能在夹缝中寻找出路。很多人干脆离开了自己想努力的土地,去了外地或者国外打工。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开户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