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笔下人物的生活

有兴趣带头加入航天工业

他对无线电的兴趣使他感到微电子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因此,从本科到博士,赵一直在学历的“三级跳”中学习和研究微电子。他走上航天事业的道路是自然而然的成功。

赵差点成了医生。“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先写了上海的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后来觉得无线电有意思,就在浙大无线电工程系转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迷上了微电子。”他感叹道,“一个念头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1979年秋,赵登上了从江西进贤县开往杭州的火车。他想的是找出什么是半导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成了他的真实写照。

当时,无线电还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微电子在赵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概念。因此,刚进学校的赵一下子惊呆了。对人们来说,建立一套半导体物理理论已经够难的了。此外,复杂的器件结构、集成电路等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东西,真的让人感到“迷茫”。而“迷茫”的赵却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知道,虽然面前有一座大山,但他终究还是来到了山脚下。于是,他开始“大剂量”地给自己补课,从最基础的科普书籍开始,逐渐在脑子里建立起微电子学的知识体系。

也许大多数20岁左右的大男孩都对各种运动感兴趣,但赵却很安静。“我爱看书,一个人静静的呆着,徘徊在文字、技术、专业或者文艺、思想之间,我爱边看边思考。”他说。这一性格特征促进了赵的学习。有时候,为了研究一条线,他在实验室里待很长时间;为了研究一个信号脉冲,他反复记录仪器的实验结果。“浮躁就做不了实验。”他说,“微电子是个微观的东西,很难把握。我们必须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足够的耐心。”

虽然迷上了微电子,赵也没有忘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虽然他喜欢安静,但他尽力参加大学里的各种活动。“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到了工作岗位,大学里参加的很多活动都让我很自信,做什么都有个参照物。”也正因为如此,他在生活中经常教育已经上高中的儿子。除了学习,他还参加各种学校活动。

1983,学习成绩优异的赵,大学四年级。那时候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根本不用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于是,在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的关键时刻,大多数人选择参加工作,很少有人考研。赵也几乎卷入了这股潮流。“我当时很犹豫,因为当时社会的大趋势是要有一个国家的正式工作,父母希望我工作。我也觉得应该挣钱贴补家用。”他回忆道,“但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对微电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放弃学业很可惜。”正好有一个人坚定了我考研的决心。现在想来,大学毕业后不放弃学习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否则我现在可能会后悔。"

赵提到的那个人就是当时771的著名微电子专家黄昌教授。当时,赵读了黄教授的一篇学术文章,深受鼓舞。

所以他崇尚读书,投靠了黄教授的学校。学习期间,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温和的性格让他非常感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还是时不时会受到启发”。从65438到0986,赵继续在黄畅教授手下学习,主修计算机设备与装置的微电子学和微型计算机。

从硕士到博士,赵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直很平静。一方面要跟着导师做各种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他要在理论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时候,实验结束后,需要大量的总结。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在771所默默接受了很多航天老专家和他的导师的感染,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航天精神。

等到1989毕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投身”太空飞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先显身手,犹豫不决,不改初衷

在1996之前,赵已经记不清自己得过多少奖了。凭借扎实的基础和旺盛的精力,他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国深造,因为珍惜良好的科研条件,他对是否回国有过短暂的“犹豫”。

刚刚进入太空飞行的赵,正兴高采烈。从1989到1996年初的6年多时间里,完成了专业能力和领导岗位的两次“三级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工艺线副线长-工艺线副线长-副主任。

然而,赵的工作并不像这两条直线那么简单。白天在工厂忙事情,晚上理论研究,周末或者节假日加班做实验。“有了青春,我只想等到完成一个任务。但总有做不完的工作。”赵回忆了自己的经历。此后,他几乎一直担任领导职务,总是在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之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在771所的7年间,赵的研究领域一直是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技术,对提高航天器电子元器件的抗辐射加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992赵硅栅CMOS集成电路总剂量辐射加固技术研究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相关领域带来了活力。之后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6对于赵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3月,调到新成立的772。6月,他获得了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范德比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并与国外同行探讨抗辐射加固技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家人和新近熟悉的同事,踏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

到达美国后,赵主要研究了新器件、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辐射特性。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中,他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顺利完成了各项相关学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4篇相关论文,在IEEE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其优秀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赢得了斯坦福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研究小组以及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这时,一些学者与赵发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当时美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条件是世界一流的,接触的专家也是世界一流的。就事业而言,这里的条件比国内优越很多。况且对方也是被优厚的生活条件所诱惑。当然他不在乎后者,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但对于前者,他觉得放弃很可惜。

他到美国两年后,1998年7月,预定回国,他在痛苦地选择。

七月的美国,夜晚总有宜人的凉风,赵在范德堡大学的校园里轻轻踱步。旅行者想家了。他非常想念他的亲戚、同事和朋友。人在做出一番事业的时候,是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的。

他最终做出了回国的决定。那一刻,他想到了中国航天元老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国的决心;想到周总理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想到了老领导出国饯行时的重托;想到一起战斗过的同事来信中深情的问候...

临走前,他的美国导师对他说:“我真的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回去!”“是啊,你为什么回来了?面对祖国,我们不需要具体的答案。

自我改造技术管理并重

随着单位的转变,赵也在转变自己。在技术研究和管理之间,他在寻找“穿越天空”的捷径。

1998年8月,赵回国后立即成为772所的技术骨干,并兼任所长助理。

赵以国际化的学术视野,认真分析了我国卫星元器件抗辐射的技术特点和落后原因,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案。1999年,他提出了用设计技术加强卫星用数字集成电路抗辐射能力的思想。这项技术的研制成功,正在并将进一步为我国卫星用抗辐射加固数字电路的国产化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卫星集成电路将实现国产化。利用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的抗辐射加固芯片将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要作用。”赵对充满了信心。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2003年,赵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成功应用于卫星,使772所成为国内首家卫星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供应商。2006年,赵的《卫星数字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获得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赵一方面在搞科研,另一方面又一直担任领导职务,可谓肩负着两个重担。

从65438年到0999年,我国航天企业一直在进行各种调整,而赵的主要领导职务也基本与这些调整同步。

1999年6月,正式接任772所所长。2005年6月,165438+10月,772所设计部重组为北京时代民信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兼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研究院总经理、副院长。在领导岗位的变动中,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技术工作?

“技术研究是思维方式上的串行思维,而管理需要并行思维。我觉得我更适合做研究,但是现在需要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笑着说:“我也在转型。”

他在顺应航天企业大调整的同时,巧妙把握本单位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在1999至2003年期间,赵提出了“专业卓越、服务广泛”的发展理念。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772所总收入连续五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2003年被上级部门授予“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先进单位”。

赵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技术管理”,即一方面研究技术,另一方面管理技术。在实践中,他意识到管理和技术研究同等重要。当技术研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一个单位的效率和效益主要体现在管理上。

“技术领域更需要管理,但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和管理很难统一。”他曾有过辞去领导职务,专门从事技术研究的想法,但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用自己的实践谱写了技术研究与管理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新篇章。

赵习惯用“团队”这个词来称呼他的集体。他说,一个团队在体现团结互助精神的同时,更注重每个人各自能力的展示和每个人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是这个词汇,为他的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管理思路:领导检查项目规划,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2005年6月5438日至10月065438日,京华时代民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让赵经历了又一次思想上的大转变。“从研究所到公司转型,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主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原来我们基本上就是一个研究所模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很重的技术情结,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它的水平够不够高,怎么突破,很少考虑它的市场,能不能应用。现在,大家必须考虑技术能否应用,市场前景如何。”

公司化以来,时代民信的产值实现了快速增长,完成了从重军向军民并重的转变。“明年,时代民信公司将继续实现产值的快速增长,并将使民品比重超过军品,实现军民融合的转变。”赵傅园充满信心地说道。

2006年6月165438+10月18日,北京时代民信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一周年庆典。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一流团队,努力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企业,已成为赵团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