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这|命是沿着大运河来的

文人——第二名

许这|命是沿着大运河来的

1

许出生于1978。这一年一般不好界定。说是80后不严谨,其实是70后,只是看起来不太成熟。幸运的是,徐的写作世界与80后鲜明的泛青年风格无关,徐自己也承认自己总是被时代赶着走。这一点是他在一个名为《零距离》的访谈栏目中宣传耶路撒冷时提到的。他说他直到2003年才学会上网。在此之前,自己与整个世界的信息桥梁是报纸、电视和广播,他常常觉得自己与宏观操作的世界之间存在隔阂。

分离之后,让我们来看看许的童年吧!苏北东海农村生活很普通,普通人去找徐老师很少回忆和提起。在参加一些论坛或者分享会的时候,徐老师更喜欢说自己是在放牛和赶时间的间隙看绘本和故事会。

但是能够成长为一个作家,童年的很多生活都会或多或少映射到成年,或者更真诚的说,普通人会仰望有所成就的人,这些都是名人从小就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自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伟大的人天生就有风和雷的愿景。不白做这样的事是不厚道的。把人送上神坛很容易,但回归生活本质,真正还原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才是我们的目的。(题外话)

当然,如果辩证地看,外在环境对人物的后天成长也很重要。这里,我们引用几张许童年生活的照片。

小时候我们家屋后有一条河,叫后河,我们每天都在那里钓鱼、摸虾、洗澡、游泳。再往北一两百米是另一条河,再往北是另一条河,永远是一条河。我上初中的时候,校门是江苏最大的人工运河,叫石安运河。夏天中午不睡觉,去河边游泳。冬天住校,自来水管结冰,我们一大早就起来,抱着脸盆,拿着刷罐子拿着毛巾,直接跑到学校门口刷牙洗脸。冬天的运河水很温暖,冒着热气,只是洗脸刷牙……童年的成长基本都是在和水打交道,而我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水。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去镇上的市场。我的祖父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每个市场。进了菜场,不管饿不饿,先给我买了两个煎包。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包子。祖父是一所老牌私塾。被打成右派前是小学校长,后来被勒令做了多年猪倌。平反的时候已经老了。他退休去世了,也是农村的大知识分子。周游世界,问题多,见识广,但在儿孙问题上还是老脑筋,最心疼的还是我唯一的孙子。我做的每件事都有另一套规则。我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学习,回家和老人住在一起。我的感受就不用说了。

小时候家里卖过汉字和对联。我爷爷是个老私塾,字写得很好。被批判的时候是小学校长,被送回老家。他在村生产队养猪度过了余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被平反。康复之后,我就闲了。为了补贴家用,爷爷开始写对联。直到我80多岁,我是看着写着长大的。

上面引用的例子我们暂且不深究,以后再讨论。

事实上,徐自己也承认,的阅读启蒙很奇怪。小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他会看他们订的杂志,比如《半月谈》、《中国老年人》。基本上,他拿起书读了起来,这让他觉得很渴。

当时也接触了一些纯文学的读者,比如赵树理的《小黑人的婚姻》和浩然的《金光大道》等四大经典小说。在农村,书被随意丢弃,他看过的书大多缺页,比如污渍,油印水印。他开玩笑说,他看的很多书都是无头的,这无形中培养了他编故事的能力。

少年时代读杂书的人,多培养是习惯,没有足够的文学甘露解渴。所以他的作品中农村生活的比重一点也不对等,只有零星的几篇,比如伞兵和油贩,齐家庄和最后的猎人。

或者换一种说法,他的乡土生活作品不如他的“北漂系列”精彩,这让他愿意花更多的篇幅在北漂上。当然,原因是复杂的,城市化进程凸显了都市文学的必要性和守旧派贾对当时大陆乡村的书写的充分性。因此,乡土作品在徐的文坛上相对衰落。但是,徐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花街》(狭义上,本系列不属于乡土文学范畴)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退出正题。出生在农村家庭,我没有太多办法。我想去当兵,更好的学习。这是当时缺乏文化熏陶和信息滋养的一代农村孩子的知识。许的个人情况比上面略好,因为他叔叔是卡车司机,所以万一他既没有学习成绩,又没有当兵,也可以当卡车司机(很像卡梅隆)。总之,许的成绩并不差,他在文学上的努力足以抵消一个卡车司机对四化的贡献。

1996年,一个普通的年份,3月,写出著名的《情人》的作家杜拉斯去世,5月,艾青去世(对艺术家极不友好的一年,像2018)。但是,当时我们的徐老师根本没时间管这些,因为他正在积极准备高考。那是高考录取率只有40%的一年(2018年,高考录取率81.13%,含本科)。可想而知,在那个人要嫁给大学士郎的年代,有着挤破脑袋想法的高考生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现在的厂大。

而在这关键时刻,许差点掉链子。高二快结束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莫名的心悸和神经衰弱,因为紧张的备考气氛让他的神经绷得太紧,于是他开始写日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了厚厚的一摞,写了三篇完成度很高的短篇小说。后来他回忆这段时期,对缅甸的思念和怀念,当然也就开始了他的文学源头。

写了几篇随笔,也没改变什么。最多是缓解了我的焦虑。写完了,该干嘛干嘛,然后去高考!考试后迷迷糊糊,许一直想当的律师。

高中期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因为之前看了很多碟,都是香港电影,剧中人物戴假发穿长袍,觉得超级酷。我记得是在1993,狮城国际学院辩论赛的时候。当时复旦大学夺冠。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辩手,如蒋昌建等人,他们都非常雄辩。当时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有了学法律的想法。

至少在当时,作家的思想是自以为是的。所以他填的志愿都是法律,写到最后一个的时候,他的心就不会吊在一棵树上了!灵机一动,填了一份文献。随便填也没关系,但是真的让他填了一个茅盾文学奖得主。

来到淮阴师范学院的许,彻底放弃了当律师的梦想,整天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听着那些名著里的大师教诲。以后他说他把阅读放在第一位,写作放在第二位,应付日常考试放在最后(这个和白一样,但是游戏第一)。

大一暑假,许没有回家,留在学校,捧着张伟的《家庭》读个没完。看完之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想成为一名作家。当作家的方向从他的脑海中浮现时,他很兴奋。他觉得必须告诉别人,于是穿着大裤衩跑来跑去,想找个人来表达他一飞冲天的雄心壮志,可是没找到人。

日子来到大二,1998年(我还穿着开裆裤的那一年),淮阴师范学院文学系来了一个名额,让全系兴奋不已。许不是那么好胜,但他可以上南京的大学,当然也可以读更多的文学书。带着这样纯粹的想法,许开始了一段堪比准备高考的艰苦历程。一段时间后,他拿到了这个名额,顺利进入南京师范大学。

在南师大,他继续大量读书。据他自己回忆,当时好像是他的书陆续出版了。虽然很多都让他觉得自己是日后后悔工作的典型,但毕竟70后的门面开始上路了。

从南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教书。学校也是他原来的母校淮阴师范学校,学的科目是写作和美学。当老师不仅能过上安稳的生活,还能满足我未竟的作家梦。为什么不呢?

2002年,从教两年后,许再次选择离开淮阴师范学院改写命运,那条路就是考研。事实证明,淮阴师范学校的确是他的福地。因为这一次,淮阴师范的加持把他送出了江苏,来到了首都北京,因为他考上了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北京大学,主修文学,师从著名的曹文轩,也就是在他写《稻草屋》前两年获得安徒生文学奖的作家。

师从曹文轩,获得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文凭。找工作并不困难,但许毕业后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去了《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做了一个系列的我,打算从头开始,即使编辑是临时编辑(临时工),没有洪淼正在进入的机构身份。然而,对他来说,能够进入中国京派文学的最高殿堂,他就心满意足了。

当时中国传统文学的市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作家绕过了期刊,一些直接从互联网发家的作家直接与读者和市场相连。

而许却依然走着传统的道路,从二三流期刊投稿,积累名气,为一线立下汗马功劳。许自己也说过,“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文学界,我也不认识任何人。如果我觉得写完了还能看,我就把它发出去,它就石沉大海了。然后我觉得我写的一定不够好,人家也不需要。我不认为退稿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继续埋头读书、思考、写作,一抬头,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在路上。”

自2004年《花街》和《阿京报》出版以来,徐的文章几乎每年都能在主流文学期刊上看到。以国内顶级期刊的收获为例。

贯穿中关村的中篇小说《苍白的声音》,中篇小说《伞兵与石油推销员》,中篇小说《天人》,中篇小说《居延》,中篇小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中篇小说《小城》,中篇小说《若雪关上门》,中篇小说《城如海》,中篇小说《狗整天叫》。

一个坚持写作,愿意坐冷板凳,低调高调写作的人,不会倒霉。果不其然,在撰写了一系列“北漂”故事,塑造了一大群在北方“造假证”的人之后,他以一部中篇小说《跑过中关村》获得了2006年首届西湖新锐文学奖,一举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他继续写,继续发,继续得奖。

纵观这几十年,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一步到淮阴师范,到北京大学,再到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学生,许一步一步获奖,一步一步出书。他走了每一个从事传统文学的文艺青年的路,每一步都走得相当稳健。包括2010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定居北京,升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文学给他带来了名利,也解决了户口。他经常这样调侃自己。显然,他并没有被这些文学上的执着所拖累,他的心依然专注于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事情——创作和阅读。

现在他很忙,有很多世俗的事情要处理。连他的亲戚都去北京住院,让他上上下下,但这也没办法。中国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他说,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写作,哪怕是写几百字。

2

许的小说数量众多,有几百万字。一般评论家将其归类为北漂系列和花街系列。从地理位置来看,也就是沿着大运河,小说的一端到达北京,另一端到达他的故乡华杰。所以他写的世界,基本上就是一条河两端发生的事情。包括40万字的《耶路撒冷》、《滨水之书》、《夜车》和《城市如海》,只有最新的小说《北上》似乎摆脱了之前的阴影,可以追根溯源。北上的根本还是顺着大运河去设道场。

我们挑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部门来说一下。

贯穿中关村

《奔跑》可以说是许早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和读者最为熟悉的一部中篇小说。以跑步为例,许写过《啊,北京,我们在北京相遇》、《天地》、《伪证者》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描绘了同一种“职业”——处理假证,但在这些文章中,主角都是旁观者,并不完全参与故事,只是因为寄宿关系(啊!

在奔跑中,主角敦煌直接是假证。故事一开始,敦煌出狱,遇到了卖碟的夏晓蓉。吃完一顿火锅,他们迷迷糊糊的上床睡觉了。之后两人合作卖碟,回家躺在床上工作,看电影。突然有一天,夏小蓉的老公回来了(他们之前吵过架),敦煌只好说自己是夏小蓉的表哥,然后离开了夏的家。在去监狱看了当时的一群保定后,他接下了一个任务,寻找保定的妃子。于是,他一边卖碟片,一边找人。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找到了七宝,于是他们开始卷床板。七宝在敦煌办假证卖碟片,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其间,他们去监狱看过保定一次,也吵过。她们还约夏小蓉和她男人吃火锅。然而,敦煌最后一次在街上看到大着肚子的夏晓蓉,就在她老公旁边。她老公去送货,交给了警察。他就要被捕了。夏小蓉求他,敦煌抓起黄碟就跑。当他被抓起来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了七宝怀孕的消息。

故事就这么随便概括了一下,听起来很狗血,但是原著比我这里说的好多了,因为原著里有丰富的细节,比如北京沙尘暴,和警察斗智斗勇,租房子,做假证,卖碟片,参加考研团,甚至还有艺术片《洛拉快跑》,《柏林苍穹下》,《无名收件人》,《杀死比尔》。

如果雪关上了门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只有9600多字,十分钟就看完了,故事很简单。男主角,星健和米罗,还有我贴了小广告。另外两个兄弟很贪婪。鸽子在天上飞,就把它们打下来吃掉。但我是独特的。当我听到鸽子拍打翅膀时,我的头会痛。于是,每次鸽子飞过,他就去跑步(又跑步了,徐老师大概很喜欢跑步吧!)跑步的时候遇到了鸽子的主人,一个从海南来北京打拼的孩子。孩子以前没见过雪,一直梦想着能看到一场雪,回到自己的家乡(毕竟北京不是一般人待的地方),但是孩子的鸽子总是丢,这让他很苦恼。后来雪关了门,孩子们的鸽子都快死了。

这部小说表达的主题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纠结,留不留在北京,但故事很老,至于雪关门的反复意象,也很值得玩味。大雪之下人人拥有北京,不分彼此,理想的水平也是理想的。一片真正干净荒凉的白茫茫是世界上最合理的事。

这篇短篇小说获得了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鲁奖的获奖词被选用。

若雪关了门,又冷又暖。许以几个年轻农民工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暖与伤害、自由与限制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就像一个略带忧伤的童话。对于几个来自南方农村的年轻人来说,大都市的生活就像一场梦,但现实是艰辛的。但是他们一直在认真的生活,充满理想。小说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有着强烈的升华冲动,就像凌乱的街景期待雪盖,就像匍匐的身体期待鸽子的翅膀。

至于上面的话,对比一下!官方文学自然更注重现实主义。像上次鲁奖,其实明眼人都会觉得益州的《随缘》比《警察》好看多了,但是警察关注的是底层,鸡犬不宁,孤寡老人的处境。至于绥远,这里不方便说。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通过主人公楚平阳为了筹集耶路撒冷留学费用,回到运河附近的老家卖掉祖屋,然后陆续认识了几个青梅竹马的朋友(舒秀、易长安、秦等人)。在写作上,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年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各自的生活境遇、理想追求和对过往生活的回顾,全面描绘了197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图景。

至于小说《耶路撒冷》的名字,据作者说,指控比较多。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城,传递着宗教和信仰。在这部作品中,它更多的是在信仰的意义上起到一个参照物的作用。“信仰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信仰更个人化,更自由,更纯粹。宗教是基于所有成员都享有的经典传统,并经常在公共习俗中实行。它是集体主义,等级、权利、秩序渗透其中,它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小说里的人物焦虑的也是信仰,而不是宗教。”许对说道。

这部40万字的小说,一炮而红,还获得了毛奖和老舍文学奖的提名奖。不过这部小说不太乐观,多部形式老套。至于每一个章节,携带一部分自己的盗版并不罕见(许的专栏)。然而,这部小说中值得研究的一点是,小说中楚平阳的人生轨迹与许相似。至于有多少,只有徐老师知道。别人从小说中的人物来推测许的一生,未免有些幼稚。

向北走

刚得了毛奖,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大致看了一些视频资料,了解了一点。这部小说时代感很强,描写了京杭大运河边上的谢家两代人。一代人在民国时期陪洋人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看遍了所有的风景。一代人是当代人的后代。谢谢你申请大运河。两代人,两个不同的时代,关注的是大运河的同一个家族。

问题和答案

问:文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应该是:博大、复杂、自然、清新、入世,有一双具有反思和质疑能力的火眼金睛,必须真诚。

问:文学的地理坐标在哪里?

服务员:它位于从花街到北京的半路上。(笑声)

问:督促你继续写小说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管是涉及现实、历史还是怪力的困惑,有一点是不变的:每部小说都是为了解决我的一个问题而写的。

问:你眼中的短篇小说?

答:叙事,形式,不完整。

问:你眼中的小说?

答:开放、复杂、自然。

问:如何看待小说和故事的关系?

答:小说是故事背后的东西,是故事延伸的部分,小说是故事的影子。

问: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

答:如果你抓到一个作家,你会找出他能找到的所有书。

问:一部小说在写成之前要经过什么过程?

答:可以称之为构思的起点吗?在我看来,一般有三个立意的起点:第一是立意。第二,好的形象或细节。第三,标题。

问:你在写作中是如何处理历史和时代的?

答:伟大的历史和伟大的时代很重要,但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伟大的历史和伟大的时代只有进入他的日常细节后才有意义。作家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人物的个体经历与历史和时代之间暧昧的张力。

问:你写作时的习惯是什么?

答:写小说要有合适题目的那种人。

问:你写作的速度有多快?

答:举几个例子吧!《夜行火车》用了一个月,《耶路撒冷》用了40万字,用了6年。

问:你以后想写什么样的小说?

答:希望写出最宽广最宽广的“世界”,最微妙最贴切的“人心”。

问:作家和编辑的双重身份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出版的神秘与好奇。

问:如何看待获奖?

答:能得奖最好。至少还有奖金。没有(笑)

问:你的家乡在你心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就我个人而言,大概只剩下一个产地了。

问:你童年的乡村生活给了你什么?

答:简单的基础让你用宽广坦诚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

北京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面对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北京是我的起点和基地。

问:你如何看待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

答: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致力于都市文学,不是说乡土文学不应该写,而是我们该认真看待都市文学了。

问:国内外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我看来,眼界和见识,思维能力。

问:你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作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家乡的?

答:50岁以后,作家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大家打招呼,在任何人的门口吃饭聊天,就像过去一样。我问过很多同龄人,但好像都做不到。有一段时间,我回老家,见人就想躲,就怕在老家附近。我不知道,尤其是和我的大朋友们裸体玩耍。不知道是谁的问题。你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哽咽。双方都想赶紧离开。你担心他会误会,他也担心你会误会。三句话多,两句话少。以前没有多少人坐在一起聊天没有阻碍。

贾平凹和莫言那一代人,上了大学或者当兵也走了,但是他们离开农村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一种纯粹的、文化的、伦理的稳定的结构和关系,他们真正扎根在那种农村。70后离开的时候,农村已经变了样,回来的时候几乎和城市一样认不出来。

问:大多数人最初的写作,完全是被汹涌澎湃的倾诉欲望、渴望自我表达的焦虑需求和一点点美好的虚荣心所引导的。那么,当沉默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状态,臃肿的中年生活不期而至,写作如何继续?

答:探究的激情,思考的习惯,自我防卫的需要。

问:你通常如何分配时间?

回答:如果是十分钟,六分钟用来阅读,三分钟用来生活,一分钟用来写作。

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就北京而言,我喜欢下雪后的北京。它是黑白的。下雪天,世界变得安静,雪地里总能听到音乐。有点伤感,有点压抑,但是肃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城市。

问:巴顿(许的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你给他写了一篇四万多字的童话。这是受了福克纳的影响(福克纳曾为儿子写过童话《希望之树》)?

答:是的。(这一切你都猜到了)

问:你希望你的小说带给读者什么?

答:我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有我独特理解和印记的世界。

问:你推荐几个作家?

答:萨拉马戈和冈特?格拉斯,托尔斯泰,福克纳,鲁迅,胡安?鲁尔福、加缪、卡尔维诺、巴别尔等

问:对年轻作家来说是什么?

回答:写你想写的,你能写的,你能写好的。

作家的推荐

奈保尔?河流的大弯

安伯托·艾柯?傅科摆

萨拉马戈?盲目漫游

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

巴贝尔?红色骑兵

安倍的公房?燃烧的地图

爱丽丝·门罗,逃跑

戴维·格罗斯曼,到地球的尽头

一些参考资料:

孟凡华。艰难的叙述——新世纪的文学真实

徐志品。“70后”的梦想破灭——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李赵辉。穿越中国的流浪者——评小说《跑过中关村》

张立新。故乡与异地之间的精神回归——徐创作论

邵徐向前走——徐小说论

张琦、地理空间、叙利亚伦理与生命情怀——徐小说《北京》

许:从花街到耶路撒冷

为了那条运河,徐“腾空了五个半星期”,中国作家网。

许:面对不同乡愁的“70后”。

许:给了我写作的希望,南方都市报。

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茅盾获奖作家没人谈。

许:在两极之间寻找精神栖息地

许:我们对自己的怀疑是如此强烈。

2016创意写作国际论坛暨写作研讨会讲座。

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上的讲话

在2017纽约书展上的演讲

一座城市,一本书——推荐一座如海的城市。

2016中国好书电视访谈。

“北大《我们》文学社大讲堂《我们今天怎么写小说》

许: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家首先要“走出去”。

许:我怀念那些坎坷的生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耶路撒冷

零距离:耶路撒冷的故事

飞行青少年如何穿过中关村

人间天堂,人间烟火,居延

谈大师,走向世界。

如果雪关上了门,城市就像大海

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