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修课知识综述
目录
高考生物选修课的一点认识
上一门生物课。
高考生物知识要点
高考生物选修课的一点认识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生产:
1)原理:酵母无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株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或人工培养的酵母。
3)条件:18-25℃,密封,定期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生产:
1)原理:醋酸菌有氧呼吸。
O2,当糖源充足时,糖分解成乙酸。
当O2充足,糖源缺乏时,乙醇会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及时引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株:青霉菌、酵母菌、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全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直接接种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细小毛霉种。
5)腌制时要逐层加盐,含盐量要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盐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厌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2C3H6O3+能量。
2)制作工艺:①将清水和食盐按质量比4: 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死杂菌,冷却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2)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盖上罐子。将罐盖边缘的罐注满水,保证乳酸菌发酵的厌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然后与N-1-萘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一种玫瑰红染料。
〈〈〈
上一门生物课。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根据用途分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P14。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应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和O2的要求。
5.获得纯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细菌的入侵。
6.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对接种环、针等接种工具进行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灭菌器灭菌:例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纯化培养大肠杆菌可分为两个步骤:培养基的配制和大肠杆菌的纯化。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融化→灭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细菌逐步稀释分散在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按一系列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当它们被稀释到一定程度时,微生物会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是在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它来源于样品稀释度中的一个活菌。通过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我们可以推断出样本中含有多少活菌。菌落的统计数量往往低于活菌的实际数量。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接在一起时,在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但其中包括死亡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检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实验组培养基接种待培养微生物,对照组培养基接种等量蒸馏水(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一种选择性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性功能:实验组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培养基(牛肉酱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中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性培养基中的菌落数,说明选择性培养基具有选择性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并添加酚红指示剂。若PH值升高,指示剂变红,初步鉴定该菌株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成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18.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与水解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反应。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时,不能形成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透明圈,说明纤维素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
高考生物知识要点
1,分离现象: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融合;在配子体形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的遗传因子进入不同的配子,并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配子形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遗传两大基本定律的本质是,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素。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现在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设,然后设计新的实验进行验证。
5.关于分离现象的原因,孟德尔提出了如下假说:生物的特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当生物体重新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配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可以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也可以自由组合。
萨顿的结论是,从秦朝开始,基因就由染色体携带到下一代。也就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当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般形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减半。
10,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已经回到体细胞的数量,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本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并随配子独立传递给后代。
1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本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结合。
13,红绿色盲,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上总是和性有关。这种现象被称为性连锁遗传。
14,因为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是R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以反平行的方式螺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对有一定的规律。
16,这种碱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理。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解旋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基础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的精确。
18.遗传信息包含在四个碱基的序列中。不断变化的碱基序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定的碱基序列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20.RNA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的。这个过程叫做转录。
21.使用mRNA作为模板,由细胞质中游离的各种氨基酸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这个过程叫做翻译。
〈〈〈
高考生物选修一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的一个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课的一个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课知识总结
★高考一门必修生物选修课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选修课1必修知识点
★高三生物选修课一定要记住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课的一个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选修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课一个知识点总结(三)
★高三上生物课一定要背知识点。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CB 1587 ad 6 F9 e 6358 c6ab 363586 b 8 af 79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