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文学院学科介绍
学院坚持“办学兴院、凝聚人心、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实施“打造特色品牌”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博士点突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精干、特色鲜明的文学院。文学和艺术
文艺学是该学科中最早拥有硕士学位的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文献综述》发表论文4篇,《新华文摘》发表论文4篇。其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突出。这门学科历来十分重视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文学原理、文学思潮、美学范畴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欧阳友泉教授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湖南省规划教材《文学原理》。其《数字化语境下的文学》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白定国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史》(1956-1976)、刘泽民教授的《西方美学史》和实践存在主义美学思维模式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2.网络文学研究占据制高点。该学科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将网络文学列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率先建立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和“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包括《网络文学概论》、《网络文学教授论文集》(5本)、《网络文学新视野系列》(7本)、《新媒体研究系列》(6本)、《网络文学发展史》、《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导论》、《比特世界——网络文学论文集》。拥有“网络文学”省级精品课程和“新媒体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十年的运作,形成了以博士、教授为带头人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重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3.应用研究满足社会的主要需求。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学还特别注重应用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品牌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已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媒体报道20余次。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先后主持完成电影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化部项目)、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物联网崛起给中国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湖南省重大社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基础人文学科如何服务社会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中国古代文学
本学科方向发展迅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和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的研究成果突出,体现了跨学科、跨文化的广阔学术视野。这个学科的大多数成员都有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例如,该学科的带头人毛宣国教授是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他处于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研究的前沿,主持了1项国家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于洋教授拥有法语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和古代文学博士学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多次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交流、讲学。白胤副教授是理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本方向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多部专著,如《精神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美学新论》、《中国审美诗学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史》等。,并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本》等。
2.歌词和民俗的研究应运而生。该方向还有6位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近五年来,他们在学术界的指导下,在词学和戏曲领域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和多项省级社科项目。出版有《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情的陆放翁》、《诗人之家与宋词传承》、《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观音本生戏研究》等专著。,并获得多项科研奖项。
3.诗歌理论研究与创作融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疏离。我方向有余德全教授领衔的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团队,成果显著,在本专业形成了浓厚的诗词创作、吟诵、书法的艺术氛围。多次在国内各种期刊发表诗词书法作品,其指导的研究生在诗词创作方面也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比如2008级研究生李冰,在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古典诗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4.科研梯队整齐,有中年学者的沉稳,也有青年学者的精神。本学科科研梯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50-60岁,65,438+0,40-49岁,30-39岁,避免了一些传统专业落后的现象,发展潜力深,传承了严谨踏实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特别是于洋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了“侠骨柔情陆放翁”的讲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截至目前,本学科中青年学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次,湖南省第一批人才工程12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西南铝教育奖2人次,中南大学1人次。
(三)现当代文学的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两门学科,由4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本学科教师* * *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作协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创作有全国影响的小说3部。
本学科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严阵教授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能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取得相当成就的教师。在《文学评论》、《文艺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中国作协重点项目1。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小说,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中《沧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万册,并获得多项大奖。因学术和创作成果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被省政府授予一等功。
第二,朱光潜的研究体系深入。王攸欣教授是湖南省“百人计划”青年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省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包括《选择、接受与异化——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朱光潜学术评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其现代批评理论尤其是朱光潜研究体系深入,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影响。
第三,地方文献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于建湘教授是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计划”学者,省属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子项目,省级科学基金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于建湘教授提出了“乡土想象”的概念,梳理了20世纪以来乡土想象的生发机制和症候,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他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革命话语在乡土想象中的激荡与消解》一文,同领域还有其他多篇论文,形成系列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想象:文学表达的现代性与焦虑》,主持“乡土文学”研究省级课题两项,在“乡土文学”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成为该领域的学术新锐。
此外,谭德静教授在诗歌理论方面特色鲜明,出版了多部专著和一系列论文,极大地推动了其所在领域的研究深度。苏晓芳博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省部级项目1,发表学术著作3部,呈现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这个学科有着整齐的学术团队和合理的梯队。它在巴赫金研究、小说创作、现代批评理论研究、“乡土文学”研究和诗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中国文献学
汉语言文字学是我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本学科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1副教授,讲师4人。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队伍整齐,结构合理。本学科教师* * *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
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集中在两个方面:
1.探索词的起源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任继云教授致力于词源学研究20余年,取得了令人称道的研究成果。任继云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师从著名词源学家蒋先生,重点研究汉语词汇史和词源学。至今已发表词源学学术论文20余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在《中国语言文学词典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胡同:谱系关系新视野》和《王念孙》。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和"文化起源研究。在结论时,材料扎实,论证严谨,结论可靠,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的良好评价。出版的专著《汉语词源学》获优秀社科著作类三等奖,《中国古代研究》等多种刊物均有书评发表,也被学界同仁广泛使用。任继云教授的研究为词语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揭示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纠正了词典中的错误,为提高词典编纂质量、丰富词汇理论、规范语言文字作出了贡献。其学术专长意义重大,成就显著,优势明显。
2.结合方言音系,研究特色鲜明。本专业的刘青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明代古音学研究,在《古代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晚明古音学思想概论》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音韵与诗格律概要》,在音韵学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三峡移民语言交际研究,为国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本学科副教授李兴辉集中研究了湘南汉族方言与湘南瑶族绵语的接触影响,对湘南瑶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中国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中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在《方言》上发表了《永州蓝娇山方言的方言系统》一文,也得到了方言学者的积极肯定。刘青松教授和李星辉副教授的研究恰恰体现了这一学科的一个特点:音系学和方言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关注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辩证法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展现汉语语音的实际情况,可以深入追溯方言的历史,把握紧密结合的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这种研究既有鲜明的特色,又有巨大的潜力。
㈤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是我国二级硕士学位点之一。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五人拥有博士学位,两人拥有海外学术经验。这个硕士点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遵循“精益、特色”争创一流的战略信条,该学科团队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上都通过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到了新的学术空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
1.以欧美文学为导向的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的领军人物曾繁亭教授是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早年出版了《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孤独的狮子海明威传》等4部专著,翻译了《巨人的怨恨》、《万德》(合译)等2种,编辑了1系列(10)等8部专业著作。基于以下强烈的问题意识,与以前相比明显加快的西方文学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启动后,日益呈现出进步的思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内学术界的西方文论研究和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长期处于断裂状态,作为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理论诗学研究结合点的意识形态研究的缺失是造成这种断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学术重点转向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他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10多篇论文,以及2008年获得“优秀”结论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自然主义研究”的最终成果(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都体现了这一转向。后者出版后,以其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体系的全新阐释,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得到了《文怡报》等重要报刊的高度评价。
2.比较诗学西传中的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研究。比较诗学学科带头人欧阳文峰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年来,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但大多停留在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隔空作战”的人很多。欧阳文峰教授尽量避免虚荣。他以西方印象主义对李健吾诗学观的分析,以西方生命美学对王国维、宗白华文学理论建构的阐发,对中国现代文论在西风东渐中的建构与嬗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系列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比较文学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研究。比较文学方向的带头人是海外博士聂茂教授。从"民族寓言的张力"到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还原"阐释,再到立足中国文化现实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唤起式"阐释,注重探索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的文化-文学变迁,并回应这种变迁对西方文学的阐释,始终是聂茂教授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除了在当代文学方面的大量学术成果外,他还直接投身于创作实践——至今已出版多部小说、散文集、诗集等。,并获得世界华语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45周年征文奖等40多个奖项。(一)跨文化交流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和新闻传播理念的演变轨迹,总结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文化比较和多维视野探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组建了一支年轻的高学历学术团队。
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从多角度拓展比较新闻学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尤其注重比较文化层面;在深入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过程中,借鉴多层次的比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关学术机构为合作伙伴,开展大陆与台港澳新闻的比较研究;注重培养研究团队的跨文化能力,积极与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丰富了学术内涵。
2.本学科方向紧跟当代文化传播发展趋势,创建和完善专业交叉。20世纪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新闻媒体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当代新闻媒体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利用新闻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是当代新闻实践向学术界提出的新问题。要回答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整合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高深的理论。但这门学科一直在尝试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走复合型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3.跨文化资源的教师。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于建湘教授长期从事女性主义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学和社会学理论功底。于洋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国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被授予湖南省“百人计划”人才。刘青松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文化语言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都和其他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转入新闻传播领域,可以为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
(二)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教研团队由1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学术带头人欧阳友泉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名师,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1项目和省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我国数字媒体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媒体的研究处于学术前沿。该学科是国内最早以网络文化(包括网络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之一。在湖南省率先建立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网络文化批评”网站,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传播与文学》、《网络叙事学》、《网络模拟文化》等学术专著20余部。承担数字媒体下的文学转型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物联网崛起给我国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网络文学社会影响力研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近十年的运作,形成了以欧阳友泉博士为带头人、教授为骨干的网络文化传播研究团队,成为国内重要的网络传播研究中心。
2.跨学科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研究。该方向侧重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媒体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如白胤副教授的国家课题《数字媒体中信息传播引发的集体行为及其预防》及其论文《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对网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互动有社会心理学分析,对网络谣言的演变规律进行考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了传播统计分析的手段,如其论文《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实验分析报告》,通过控制实验技术来解释信息接收和理解中的意义赋予问题。
(3)文化产业
本学科方向基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强大的教学科研实力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4月。它是中南大学整合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院的研究力量,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也是服务国民经济,培育和推广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与传媒管理的科研与教学在国内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学文学院最早实施文化产业研究生教育,直接参与、组织和制定文化产业学科规范,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的产生。本学科专家团队创建的课程《文化产业概论》入选2009年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专业教材。《文化品牌学》是国内唯一的文化品牌专业教材。
2.代表国内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和一系列成果。自2006年以来,以欧阳友泉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致力于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连续五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年度报告,* * *发布各类文化品牌报告222份,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钟副教授的《中国报业媒体核心竞争力与湖南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业内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支专家团队在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方面,始终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
3.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促进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政互动。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品牌创意、文化品牌策划、文化品牌评估、文化企业管理咨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该专家团队主持了4项国家级项目和6项省级项目的研究。为22个行政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50多个优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务,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新闻传播实践
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方向是一级学科与湖南传媒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该方向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团队结构。其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广泛融合,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实践的研究领域。突破新闻传播实践研究的传统思维和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寻求和揭示新闻传播实践的运行规律和内在奥秘。同时,密切关注新闻传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媒体发展和“产业化”运营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应用新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土媒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该学科的专家都曾在媒体工作过,有丰富的一线新闻业务经验。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是新西兰归国博士,曾在《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任记者。胡光华教授是原中南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刘泽民教授是现任中南大学新闻中心主任,直接负责校内媒体。王副教授曾在的报社和杂志社工作。范明贤博士曾是长沙电视台专业频道制作人。他们丰富的专业经验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本学科方向得到了湖南传媒的大力支持,具有优越的教学、科研、实践互动环境、机制和平台。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与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长沙电视台女子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现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陈星在线、红网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先后完成委托项目20余项,不仅提高了本学科专家团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提升了地方媒体的品牌竞争力。
3.本学科师资队伍实现了“博士化”,发展潜力十足。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钟博士的《媒介管理学研究》、王博士的《新闻法制研究》、樊明博士的《新闻伦理研究》、华博士的《受众心理研究》、博士的《媒介消费研究》等都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