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有第一份工作重要吗?通读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原文来自实习网敲门:首先要澄清一句广为流传的毒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这是绝对错误的。它给了董董广大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给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极其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好找呢?什么样的行业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理解现在的薪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下面我先分析一下要考虑的宏观战略问题,然后回答一些具体问题。一、现阶段中国职场利益群体的划分。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知道的第一个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告诉你,公司招聘的时候也不会告诉你,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分享利益;你的父母可能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们可能也很困惑。如果这部分已经明确的告诉过你,或者你个人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是一个聪明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一)五大利益象限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再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将各种兴趣单位分类如下: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2。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外国企业。私营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利益单位都能在上述分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你要明白,这不是理论学习,这直接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收入、地位、家庭。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招聘会上要招你的公司(单位)属于哪个象限?不同的象限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这导致不同象限的就业创收能力不同。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你一定要清楚这些。目前在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也就是官员)和垄断国企手中。但由于不同地区社会财富水平不同,公务员群体的收入差异很大。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你去广东、华东了解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同龄人都在报考公务员了。事实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是在课堂上学的吧?哈哈,我告诉你,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和中国不一样。在中国做公务员风险更小,收益更高。也许你会说,不会吧,你在哪里,公务员待遇没那么好?那我想告诉你:第一,不能只看表面收入不看灰色部分;第二,目前中国允许人在地区之间流动,所以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这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利益格局不是绝对的。我们来看看国企的情况。一提到国企,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非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没有人给他们补偿或者“安置”。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国企都是低效的,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有实力,谁有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掌握了行业的权力和垄断权,很难认为效益不好。这不是简单的国企或者私企划分的。比如中国的移动、电信、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几乎都完蛋了(不包括假装自由化的行业)。有一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间力量很弱。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让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在闸门打开后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行政资源搞市场经济。毫无疑问,他们所向披靡,获利颇丰。现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是另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管理层收购到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会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更复杂,我会在另一章分析。但无论如何,国企垄断者是现阶段非常强势的高收入群体。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那些45岁左右下岗的竞争性行业国企员工,在和你一样多就业的时候,他们的工作还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变了。我们来看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靠资金实力、关系融洽、管理高层来做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还是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因为能国际化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比较强势,外企是一个非常强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在中国海外注册的假外企不算,台湾省和香港的是私企。再看民营企业的情况,民营企业仍然没有占据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实力和资源占有上相对较弱。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一批较早进入的民营企业做大了,有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很差。由于中国不是真正的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有人有权不服从,造成了中国完全竞争行业的“扭曲竞争”现象;在不完全竞争的行业,民营企业主要依靠一些有资源的单位生存。比如一棵树上附着的虫子,形成一个又一个无竞争的利益集团。因为职业保护的法律类型和名义上是一样的,而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力量的缺失,直接导致私企员工成为职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职工而不关心私企辞退职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职工年龄太大,找不到能维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工作。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私企员工多为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好了,现在清楚了。首先要看你想去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趋势上决定了你未来可能的收入和地位。而你的个人能力是大浪淘沙中的一个小浪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物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像每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可以,但是别忘了,在不同的形象极限下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有些象限,只要跟上平均水平,五年后就能轻松攒下一大笔钱买房买车;有些象限,你得努力。10年后,可能会攒点钱,买房买车。当你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在优势象限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了更多的钱,换成了更大的房子和车。象限各有利弊。起点相同的人,会因为选择不同的发展渠道而努力,但结果会大不相同。其次,光看哪个象限是不够的。因为在同一个象限里,仍然存在着人为因素造成的巨大而细微的差异!第二,一代中国事物的转变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上述人为差异也是根据兴趣象限的不同而不同:1。公务员,国企,正式工,非正式工也有非正式工吗?是的,如果你不知道,那只能说明你无知。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设立的公务员和所谓的“雇员”。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贫困的省份,两者的收入差距并不大;越富裕的省份,两者的收入差距越大。员工想成为国家正式设立的公务员,难度很大。没关系。所以,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被某个单位录取了,你也一定要搞清楚,你到底是要去当公务员,还是要去当员工。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区别。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当年“背景好”的人一般都成了正式工,背景差的人自然就成了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生制度已经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雇佣制度却被留了下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垄断性国企中,他们利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尝到了巨大的甜头,自然更渴望获得市场利益。这时候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和八旗一样,早就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和能力,那还用谁来进攻市场?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国企进行重组,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如何优化呢?怎么减?很简单。招很多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冲击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非正式工人的工资将被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人的工资远高于市场水平),这将降低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SASAC下达的一项重组要求,不会损害正式工人的利益(国企领导是正式工人利益的代表)。这说明国企已经成为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权力获取市场利益,另一方面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人群体的,因为正式工人是一个松散的利益群体,这个群体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否则就会被边缘化,最终失去主导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约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这不是道德分析,但是你需要清楚的知道你要做的是正式工作还是非正式工作。2.外企、大陆工人和非大陆工人的区别在外企,区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人和非大陆工人的区别上。内地工人的工资一般是非内地工人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90%的原因是因为你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理论。他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1/5到1/10的收入,相对于其他中国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在外企工作很累,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要招非大陆工人?这里你要清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你需要一些你可以信任的人来管理(受法治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它需要一些精通英语(能用英语思考)的人来管理;第三,我们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它。是不是意味着只能做大陆工人?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的是,你也有机会成为非大陆工人。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出国留学是不够的。必须在美国工作,拿到绿卡。现在很多外资企业的老总,一开始都是在美国干体力活拿到绿卡的,然后因为精通两种语言,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所以就找这样的人做所谓的“第一份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成为非大陆工人还是有可能的。3.私营企业,股份制职工和非股份制职工的区别在私营企业,区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制职工和非股份制职工的区别上。股份工主要是那些用股份吸引人的企业,是创业初期加入的员工。比如华为就有相当数量的股份制工人。非股份制员工是那些加入的很晚,或者加入的很早,但对公司价值不大的员工。创业阶段过后,企业一般不再需要用股份来吸引初级员工。招聘主要是为了弥补减员——如果有人离职,他们会招聘新的。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经理。因为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与此无关。国内大部分私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难保,员工待遇可想而知。当然,创业型民营企业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在你决定去私企之前,你一定要清楚,是创业扩张的私企,还是辅战减员的私企。今天的年轻一代其实是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一代,注定要承担转型的成本。他们的上一代,其实还在吃传统体制的老饭,没有真正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他们的下一代会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人,注定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潮”中,成为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三、职业设计从整体上看,这一代人注定要承担社会转型的成本。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尽力争取好成绩的。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其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说专业市场上哪些象限比较好,哪些象限比较差,一目了然。为了更清晰的查看,根据它们的优缺点,排列如下:1。外国企业的非内地工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垄断国企正式工人4。私营企业的股份制工人。外企的内地员工。员工7。竞争性国企正式工8。垄断国企非正式职工9。竞争性国家的非正式工人10。私企非股份制职工可能会举出一些反例,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情况是普遍的。嗯,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应该记住的是尽可能往高处走。不要被一些甜言蜜语所迷惑,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人力资源专家的“长远发展”所迷惑。你必须记住,你站得越高,你就会跳得越远。看长远发展,你一定会跳得离高起点很远。不要相信专家所谓的职业设计,那不是真的。四。具体问题答案1。如何区分正式工作和非正式工作?对于公务员来说,要问有没有进入国家编制。如果不是编制,就是员工;对于国企,不要直接问是不是正式职工,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我们这里都是正式职工。”你应该注意到这里多了一个词:正式的“文书”工作者,分为正式工作者和非正式工作者。(记住,中国的国企和央视是一样的,你说的话一定要倒着听,不然就上当了。)你最好找个知情人了解一下,这是最清楚的。如果你不认识一个人,你要看他在这次招聘的主要操作是什么部门。如果是一个业务部门自己招聘,而不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招聘,那么大部分都是非正式工。最后,你可以问一下你要多久才能成为一名全职工作者。如果他们闪烁其词,还在解释“一切都是正规的”,或者他们告诉你,你会有三到六个月的“试用期”,那么你基本上可以做一个非正规工人。2.你在乎最初的收入吗?很多专家在这个问题上胡说八道。他们认为一开始不要太在意收入,要看长远发展。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专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职位的收入是由什么决定的?很简单,在不同的公司中,市场形态好、发展长远的公司的工作比没有前途的公司收入高;在一个公司内部,有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岗位的收入高于没有前途的临时岗位。初始收入高反映了公司对你职位重要性的看法。你觉得重要的岗位有前途,还是不重要的岗位有前途?3.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还有一种骗人的说法是去小公司更能锻炼人。这种说法很可笑。小公司由于实力差,往往没有专家,无法开展一些需要强大资源的市场运作。这就决定了你无法向真正的专家学习,也无法积累大规模市场运作的经验。记住,锻炼打大仗的能力比锻炼一两个人单打独斗的经验要有价值得多。4.白领会失业吗?答案是:“是的,而且会出现大规模失业。”你需要知道的是,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无穷无尽的国家,还有那么多农民等待加入城市就业大军。现在的所谓白领,不过是吃了一顿青春饭而已。当他们40岁左右的时候,一大批新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可以用比他们更低的工资做同样的工作(估计当时中国的劳动保障法律还不健全,也没有工会来保护他们)。届时,中国将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白领失业潮。5.做专业还是做销售?这要看个人情况。总的来说,首先要看你有没有做销售的潜质。其次,要看销售的领域是否有技术含量。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销售业务。如果你已经有了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学,不要放弃,机会成本太高。你要知道,在这个专业领域能和你竞争的人并不多(不要只盯着每年毕业的那些医学毕业生),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转行去卖保险,会有几千万的高职学生和待业青年和你竞争,很有可能你是竞争不过他们的。但如果是在技术领域,从事市场工作往往是捷径。6.找工作有哪些渠道比较好?不同的渠道主要用来发布不同的帖子。比如招聘网站是外企招聘内地工人、私企招聘非股份制工人的常见渠道;国企利用报纸和人才市场招聘非正式工;公务员和国企大多是通过内部关系引进的。7.什么样的行业比较好找?这里一定要注意,大学毕业生主要是找工作,而不是你的专业是否“对”。提前做好行业预测。现在好的行业,以后不一定好。中国未来五年,我比较看好的行业:微电子、金融、建筑、法律、医药、生化。如果你的专业恰好是这些,那很好;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可以考研究生,或者做这些领域的营销工作。记住,要做销售,也要做这些有前景行业的销售,而不是超市。推荐阅读:考研或求职的几个经济问题?你准备好高三了吗?出国?考研?还在工作?让开,傅老师。回答你!大学毕业后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