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真的会在农村发展中发挥作用吗?

在过去的两年中,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的缺乏。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发展力量,各地都在探索创新,但无疑是完善乡村治理、激发村级领导班子活力的关键。于是,身兼多重角色和使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仅河南省鹤壁市和平顶山市就有3571名大学生村官。可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从“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随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迅速普及,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将是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为突破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的现状,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出得去”。

打破“三农”怪圈,让农村经济走出发展洼地,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平台。于是,一个新的“知青下乡”计划应运而生,将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大学生送到农村,提高了农村的“造血”功能,为更好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一抹亮色。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关管理、培训、考核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地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有特色,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的叫“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村官组织的主管部门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教育部发起,一个村招收一名具有中专学历的青年到高校学习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在全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进一步推广。2002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成功后得到推广,2003年迅速在全市铺开。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也开始轮番“空降”大学生村官。此外,2003年四川省广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广南市、湖北省谷城县,2005年吉林省、陕西省、上海市、成都市等。还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实施规模较大。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各地实施的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在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经济困境和身份尴尬的问题。如果说薪资水平说明了待遇情况,那么身份问题则道出了待遇问题的本质。在大学生村官眼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身份。“我们是什么?如果我们是农民,我们就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但我们没有编制,工资就和他们差一两倍。”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不同时间被调查时,说的几乎都是同样的话。就连一些“大学生村官”在接受调查时也表示,以他们现在的身份,在街上抬头都觉得不好意思。尴尬的身份问题会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称呼不规范,用词不通顺,尴尬的身份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有效工作;其次,尴尬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定位的模糊。

给农村干部注入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村官年轻、进取、解放、灵活。充实到村级干部后,村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都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级组织的活力。比如鹤壁市有1,018名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28.3岁。充实村干部队伍后,全市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由3.41%提高到26.54%。但由于大学生村官数量有限,乡村干部的生机和活力并没有明显改变。2.提高村级班子治理水平。大学生村官有能力有理论,自身素质比较高。村里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前,他们都会在透彻了解外部情况、了解村情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审视,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稳步扎实的推进。对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64.69%的农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来后村级班子治理水平有所提高,32.6438+09%认为没有变化。但由于大学生村官大多是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党支部书记,在村里没有太大的决策权,导致村阶层提升有限。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一般”。水平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策效应短期内难以显现。从中长期来看,大学生村官政策将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短期来看,对农村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有限。二是定量分析自身造成的误差。问卷调查集中在河南省,所选样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全国的整体情况。第三,评价矩阵是基于村民自己的主观判断。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得出的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