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读书:了解孩子的是聪明的父亲。翻译

即使是最聪明的父亲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在这里是“代码”的一种用法,所以不能简单地翻译为“只有明智的父亲才了解他的孩子。”这句话的翻译本身就有争议。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对这句话的语境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原文的“说话人”是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剧本中这句话的“说话人”是亲生父亲不认识,想开父亲玩笑的儿子,他是放高利贷的夏洛克的仆人,在剧中扮演小丑的角色;源文本的目标读者(“受信者”)是处于源文化中并熟悉其习语和典故的英语读者。在剧中,父亲几乎是隐形的。“话题”是父亲在向人(他自己的儿子)打听去夏洛克房子的路和他儿子的情况。

“代码”是早期现代英语(写于16末尾),语言“风格”/“语气”幽默。作者引用并使用了一句英语谚语:聪明的孩子会通过剧作家来了解自己的父亲。

这种形式(结构)在脱离语言语境的简单分析中没有句法歧义,但它是一个只有主述位结构的重音句。但在对原文的文化语境分析中,由于它是英语谚语的一种形式,不能理解为一般的重音句。在词汇层面,这句话中“知道”的语义双关,既可以表示“知道”,也可以表示“明白”。

扩展数据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在一个句子的翻译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就如何翻译这个句子达成* * *的理解。

只有明智的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儿子。刘云波认为朱先生的翻译是错误的,给出的翻译是:再聪明的父亲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刘云波,《英语谚语中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中译本,第1994期,第1期。

方平先生认为朱生豪没有翻译错误。方平,“朱生豪翻译没有错”,中国译文,第6期,1994。老龙先生也认为朱的翻译是对的,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但梁实秋的翻译似乎更贴切:“只有贤父才知道自己的儿子。”

老龙,《论“了解自己孩子的才是聪明的父亲”这句话的翻译》,中译本,第1995号,第1号。在许多评论中,刘俊平的分析更全面,因此也更有说服力。刘文也认为梁的翻译比其他人略胜一筹。刘俊平,“在翻译‘这是一个明智的父亲……’》,中译本,第4期,1995。

究其原因,在于译者、读者和评论者的认知语境(或称认知形式,是指目前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在交际参与者大脑中的现状以及为了相互理解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系列假设,与这些假设并不完全相同,它们随着交际情境的变化而随人、因时、因地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只是暂时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