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三跨考会很难吗?
知名度逐年提高,交叉学科受追捧。
2012年有近1万人选择参加校际或跨专业的考研;早在几年前,就有84.9%的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北大每年跨校考研人数超过万人,庞大的跨专业考研群体背后是残酷的竞争趋势。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的一些热门专业录取率甚至低于5%,而且分母大部分是跨专业学生,越来越多的跨专业学生也在往分子里挤。这个大蛋糕到底有多厉害?江湖水对于跨专业考试和研究有多深?
跨学校、跨专业的考生高达60%。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试的考生约占60%。调查显示,在2013一个考生参加的辅导班中,多达90%的同学选择了考研,70%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跨学校、跨专业的考研无疑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趋势。事实上,跨校跨专业群体的庞大数量来自于一些客观的招生条件。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900多所具备科研招生资格,只有60多所高校有研究生院。仅2065年,438+02就有5所民办高校获得了科研招聘资格。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都想考研,想好好学习就必须考研。
据报道,早在2004年,70% ~ 80%的考生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校。当年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7000多人中,我们学校本科生只有900多人。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占84.9%;北大研究生招生负责人表示,北大招收研究生约3500人,其中北大自己的本科生约占1/3,这一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跨校报考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大学,尤其是55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占招生总数的70%。”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重点院校和重点研究所在研究招生时,已经不再对考生的专业过于挑剔。据中科院研究室招生办主任介绍,近年来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的研究生中,有不少是跨专业录取的。有些基础学科交叉应用学科,有些应用学科交叉基础学科。这些考生凭借对跨专业考试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达到甚至超过了本专业优秀考生的水平。“我们对招生的一贯态度是,只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就不会有本科专业歧视。”
传统热门专业和交叉学科成为跨专业考试和研究的热点。
调查显示,2012跨专业考研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等传统热门专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会计、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等专业尤其受到跨专业学生的青睐。这些专业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理科、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考生报考跨专业考试。
同时,大量非专业考生跨专业考热门专业,使得传统热门专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的一些热门专业录取率甚至低于5%。数学的深厚基础使得很多理科生扎堆跨专业学习商科,大大提高了考试竞争难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的招生比例分别低至24: 1、30: 1、52: 1。大量的语文、历史、哲学专业考生报考,使得浙大通信专业2011的招生比例低至198: 1,竞争异常激烈。
近年来,一些交叉学科逐渐成为跨专业考试的热门专业。如北京大学,自2005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来,围绕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海洋科学等当前热门前沿学科,建立了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由于这些学科跨度大,对考生背景知识要求高,方向多集中在前沿研究领域甚至高级研究领域,虽然这些专业报考难度大,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跨度内的优秀考生报考。
很多考生跨专业考“跨专业”主要是为了改变学位属性,从纯理论专业到应用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到管理类综合专业。比如很多理科专业的本科生,比如物理、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参加过电子、化工、软件、航空航天、造船等工科专业的跨专业考试。语文、历史、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新闻、旅游、文化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考试。
据了解,很多跨专业的学生认为,即使想继续深造,也不想在硕士阶段把专业限制死,想在博士阶段继续观望,选择更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向。比如政治学的学生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和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选择数字矿山与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仿真安全技术,拉近与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距离。
兴趣和名校情结成为跨专业考试的两大动力。
因为高考志愿时,学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服从高考调剂,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就读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对于他们来说,跨专业考研也成为了更独立的二次选择机会。本科学习结束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对专业兴趣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是单纯的为了好玩,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长远理想,把对专业的兴趣发展成了“兴趣”。
同时,“名校”成为跨专业考研的另一个内在驱动力。据统计,近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10招生单位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跨校研究生常年过万。
名校的受欢迎程度直接关系到当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用人单位信息有限,大多只能以学历背景来衡量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王明(化名)深有体会。王明因高考失利就读于一所专科学校,后“升二本”学法学,毕业求职时却在三个月内十个单位碰壁。看到一起报考的名校毕业生被一线律所录用,王明燃起了继续深造的斗志,决定报考人大,最终顺利被录取。
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名校对跨校考生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考生的名校情结。随着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广,以及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日益规范和成熟,“本科背景”不再是名校录取的重要标准,甚至有些名校更青睐努力学习过的普通院校学生才能考上,这无疑给了跨校考生极大的信心。
特殊的研究所,特殊的专业,为跨专业考试提供了必然性。
跨专业考研情况也和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机构有关。一些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院本身不招本科生,所以录取的研究生都属于跨校考生。今年6月底,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武汉举行大型招生会。参加招聘会的小刘表示,自己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中科院的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和科研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所以他梦想进入中科院深造。他认为,考中科院的考生属于跨校考研,不需要和“我们的本科生”竞争,在公平性上比其他名校更好。
同时,一些专业学位项目如法律硕士(非法学)是针对非法学专业的,这也导致了跨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加。例如,2000年,法律硕士不再允许法学毕业生申请。当年全国报名人数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报名人数增加到39000人。2009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增设了法律硕士(法学),招生对象为法学本科,但法律硕士(非法学)招生对象仍为非法学本科。当年,仅北京地区法律硕士(违法法)报考人数就达74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