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明年的考研?

按照我的国际惯例,我会先拿到自己当年的考研成绩,主要看排名和招生人数。

1,跨考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不管你是一跨、两跨,还是三跨、四跨、五跨,其实跨专业考学生并不难,也不用担心和原生专业竞争。你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目标院校母语专业的考生,因为毕竟他们都认识老师,上课内容很可能成为考点,但除此之外,你并不比其他院校母语专业的考生差。

所以,如果是跨考,不需要太不信任自己,也不需要太有压力,一步一步认真复习就好。根据我辅导的数据,每年跨考成功的人数占招生总数的60%以上。

2.大部分专业硕士和专门硕士对于就业没有区别。

当今时代,硕士和硕士基本没什么区别,只是硕士更注重理论,而硕士更注重实际应用,这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没什么区别,只要你是硕士,一视同仁。但是硕士学位相对于硕士学位还是有时间优势的,就是有些学校的硕士学位需要三年才能毕业,而硕士学位两年就可以毕业,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前一年毕业挣钱。以我为例。硕士读了两年,毕业第一年年薪近30w,比硕士读三年多拿了一年工资,多了一年工作经验。所以,高手真的不比高手差。

3.考研半途而废的人很多。

考研和高考不一样,不会像高三那样有老师盯着你督促你对你负责,也不会有老师在你不懂的时候回答你的问题。考研复习后,完全靠个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没有人会监督你督促你盯着你,遇到的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考生中途放弃。如果你能坚定地坚持下去,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考研资料和课程往往是免费的。

很多人认为考研资料和课程需要购买,但其实网上有很多高质量的考研资料和课程,可以免费获取。

5.你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多。

考研有一定的个人针对性。虽然每年有200多万人申请,但你实际的竞争对手可能只有几百人,甚至更少。也就是说,只有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的人才是直接竞争对手。其中,对你威胁最大的是目标院校目标专业考研的本科生,因为他们天时(他们专业的老师都出题了,上过给他们出题老师的课),地利(在自己院校考试),人和(认识了专业老师),所以这是最有威胁和竞争力的对手。但是,这样的人一般不多。想想你们班有多少人考研?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竞争者少并不代表竞争不激烈。想成为海贼王的人不多,但是竞争很激烈。

6.半心半意的人往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一边考研考公务员,一边找工作,一边出国考研,三心二意的人很多。除了少数真的是内波宗亲的天才,其他人往往一无所获。既然已经决定考研了,那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考研上吧。不要两边都不领情,试一试,及时坠入无悔。

7.政治英语大部分是不分离的。

一般情况下,没有复习严重偏颇的人,大部分英语政治都能拿到55以上。55分对于大部分院校和专业来说完全可以过线,但是如果英语和政治能拿到70分,那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80分就是超高分了。所以,不要太在意政治英语的热门程度。

9.低调是王道

考研最好低调,不要整天嚷嚷着考研,怕别人不知道你在考研;不要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开始炫耀自己的好复习,自我感觉稳定。在我带过的几百个学生中,每年都有这样有爱心的同学,但最后这样的学生考研成绩往往都不太好。

10,考研信息收集很重要。

考研信息的收集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甚至等于复习。

很多想考研的同学都忽略了考前对目标院校的信息收集和咨询的重要性。只不过学校和专业都很好,不调查就开始想当然的复习。他们有的在初试中受阻,有的幸运地努力进入复试。结果他们没想到,宝研占了一大半名额,还有特别喜欢我们学校的同学。那就尴尬了,最后只能背离自己选择的学校,含泪调整。

所以在你开始复习之前,一定要收集目标院校的信息,向已经考过目标学校的师兄师姐咨询。每个考过的人肯定都会有一些干货。

11.考研是一项体力活动。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清晰的逻辑知识体系和很多细节。让人开心的是,考研不是看智商而是看体力和耐力。如果你能看到这个回答,我就假设你之前在考研论坛、贴吧、QQ群等人的口中知道了很多传说中的逆袭:某校大一开始准备考研,有几个人考上了清北;我不相信一战二战俘获的理想学校的各种冠冕堂皇的例子。我认为...既然我那么强,那我高考做了什么?后来发现是真的。这不是梦!换句话说,主人公不问考研初试的由来:按照安全的学习方法,做好时间管理,学习足够的时间。只要目标不是太怪异,就没问题。问题是方法不对,不知道反思,静不下心来,半途而废。考研期间,我真的很关注身边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志。以上四项会通过80%以上的人。

12,现在大多数人读书都不认真。

在考研的过程中,很多人看书很不用心,或者有时候根本看不下去,往往会对我们的复习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现在的社会,大部分人在看书或者看书的时候都无法做到认真仔细。比如你看到这里,你发现不了我说的12的秘密其实没有八分之一。所以少年们,如果你想成为内池博一族,啊不,如果你想考研,你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认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