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网络实名登记制度怎么了?现在没了吗?为什么?

韩国实行网络实名登记制度以来,正面效应并不大,但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对于实名登记制度,韩国政府的初衷之一是保护民众隐私。显然,2011年7月用户隐私的大量泄露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民众和舆论对实名制的批评,也促使一些韩国网站采取措施。几家门户网站事后表示,网民注册时注册的身份信息,注册后将被删除。这样既不违反法律,也保护了个人隐私。在过去的四年里,许多韩国人想尽办法逃避法律,甚至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进行登记。这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让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变得毫无意义。

在众多批评网络实名制的理由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网络实名制扼杀了网络言论自由,让批评政府成为无声的声音。韩国民主党一直以此反对网络实名,称网络实名制不是民主国家的作品。认为网络实名登记制度进一步缩小了民众平等、广泛地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渠道,言论空间更加狭窄。

网络实名登记制度确实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首尔大学一名教授的研究显示,实名制前后,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人数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导致的自我审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传播。”金宰贤在其FT中文网专栏中写道。

韩国用户信息泄露一个月后,《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称:韩国的经历表明,实名制政策是一个糟糕的主意。“互联网是混乱的,肮脏的,匿名的,但最好保持这样。”。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遭遇大量网站账号密码被盗泄露事件。如果这些发生在实名制登记后的中国,后果将不堪设想。韩国的失败经验应该给中国敲响警钟,在实施网络实名登记制度上要慢下来或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