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经验总结:如何合理规划研究生教育生活
成为一名研究生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当我们从考研大军中突围或者被保送读研后有幸成为一名研究生,如何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读研的日子很新奇,也很紧张。面对这种与本科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有些研究生可能会无所适从,虚度光阴。有些研究生如鱼得水,直奔更光明的未来。所以,如何规划研究生的生活很重要。我一直相信,读研不仅是对学术殿堂的朝圣,更是人生修行的一种方式。老子曾经说过:“上士是勤奋的,而且做到了。中士听说,如果他活下来,他就会死。下士听了哈哈大笑。仅仅笑是不够的。“读研是问,但问也有路可循。追问:什么是读研?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考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这意味着一部分研究生可能一开始学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不是因为喜欢学术。对于这类研究生来说,他们缺乏读研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目标。当然,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读研是大学里追求的一个学术理想,所以考研在当时是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考研成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考研不同于考研。如果说考研是大学里的学习目标,那么一个人就需要一个新的目标或者理想来支撑自己。所以,读研期间,你需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读研?怎么去读研?这种质疑或者反思可以帮助你在读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研究状态。只有心平气和,才能保持读研的热情。没日没夜的学习学习相对辛苦,需要其他休闲活动来调节。当然,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读研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研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无趣或者完全无趣。著名学者余先生曾在其代表作《文化之旅》中发问:“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做一点学问就变得那么单调和尴尬?如果每一次学习的提升都是以生命的凋零为代价,那么世俗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其实读研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更重要的是,要让看似清贫的读研生活变得有趣起来。读研是学术研究的开始,保持冷静的心态很重要。读研意味着选择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路,与政商之路截然不同。对于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学术研究可能和出家差不多,需要过穷死的生活。当我们看着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曾经的同学,拿着高薪,衣冠楚楚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读研选择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这种清贫的读研生活完全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很多研究生会想,如果参加工作而不是读研,生活会更好。其实读研是有机会成本的,选择读研的机会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机会。这时候就要坚定自己的读研选择,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对待,通过读书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其实学术研究到了紧要关头,支撑你继续下去的是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所以要有学术理想坚持读研之路,让枯燥的读研生活变得有意义。从阅读中梳理出学术价值,研究生需要学会整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有学术价值的东西。理工科的研究生可能更注重做实验获取数据,但是文科的研究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著作。读书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读万卷书足见其意。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熟悉所在领域的研究情况。当然,研究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要阅读自己研究领域的基础著作,尤其是知名学者的著作。一般来说,知名学者都是学术权威。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可以快速了解目前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哪里,也可以知道这些知名学者在关注哪些热点问题。我的导师经常跟我说,只要看一个研究生读过或者正在读的东西,他就会知道这个学生的学术水平,因为一个对学术敏感的研究生,会鉴别出这个领域的好书,阅读一流的作品;相反,那些不会读书的研究生,往往会读些二流的作品。所以,读书首先要读一流的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有可能和一流学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思考,有可能超越他们。研究生需要阅读的作品很多,所以精读和泛读一定要结合起来。因为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如何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处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所以需要通过读书来进行自己的学术训练。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精读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泛读可以拓展你的知识面。精读对训练你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就需要你读一些思想比较难的经典著作。一方面,让自己熟悉经典著作是进入该领域学术谱系的最佳途径,即了解该领域的前学术大师在思考什么问题或者他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另一方面,通过让自己熟悉经典作品,你会逐渐掌握一套概念,而这些概念及其表达方式也会像被输入身体的血液一样,逐渐进入自己的思维结构,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会发现你可以用经典作品中的一套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你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在泛读中,要多读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作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意味着阅读不应该受到专业的限制。比如以文科为例,中国的传统学术认为文史哲是相通的。所以,扩大知识面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对于一个成熟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来说,这个领域的学术资源已经被前人梳理过了,那些所谓的学术权威已经确立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虽然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发现新的东西,但是已经很难了,这就需要从其他专业或者学科中寻找灵感或者新的方法。事实上,很多新的学术力量都处于学科的交叉地带,尝试进行跨学科研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在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的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在本科阶段,学习主要是老师教,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基本是灌输。研究生阶段,导师主要是教给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方法。研究生需要对自己过去曾经拥有的知识进行怀疑和批判,以反思的精神进行学习,不能盲目追随学术权威的意见。当然,研究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但实际上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生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由研究生自己支配的。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如何把时间花在自学上就变得很重要。与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知识不同,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学会学习”,即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的“学”是指跟着导师学;“学”的“学”,就是鸟按照大学者朱的解释去学飞,也就是按照老师教的自己去做。所以研究生要从一个纯粹的知识消费者开始,变成知识生产者。就像冬天穿的毛衣,不需要买别人的,要自己试着织。当然,你刚刚产生的知识,在导师眼里可能是粗糙的,甚至是幼稚的,但你要努力做得比前一个更好,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小板凳一样。实践:学术资源的获取研究生的学习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掌握学术资源或资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从我的研究生经历来看,获取学术资源的有效途径有三个:图书馆、导师、讲座。图书馆是矿山图书馆,学术资源最集中在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如何利用好图书馆是获取学术资源的关键。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在图书馆闲逛,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当然,利用好图书馆并不意味着整天在图书馆学习。我觉得应该先熟悉一下图书馆,了解一下这个图书馆里有哪些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作品,对以后学位论文的写作很有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藏书丰富,一个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游遍知识的海洋,所以要选择阅读。研究生要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说,要围绕同一个问题或领域集中阅读一段时间。有一句话大意是,有经验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看一个研究生借书的情况来预测他的学术前途。他们总结的经验是:会阅读的研究生一般会借阅同一学科的书目,而这些书目是该领域的必读书目;而那些不会看书的研究生每次都是随意借书,没有固定的主题,一般也分不清这方面哪些书是必读的。同时,研究生也要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学术概况。我经常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浏览,随便浏览书架上各种作品的目录、序言、后记。时间长了,基本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人文社科重要著作有哪些,比如法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并且知道这些作品在图书馆的哪个书架上,这样随便浏览就能无形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总之,图书馆是一座有待挖掘的矿山,读研是一个挖掘的过程。一定要在里面挖出沉甸甸的金矿,不然毕业的时候感觉就像“去了宝山,空手而归”。导师是一盏明灯,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必修课。一方面,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可以在学术上给予很好的指导;另一方面,导师通常有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活动,对研究生找工作、出国、升学考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是生活中的好老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带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有些导师有相关的行政职务,所以研究生和导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如何及时有效的得到导师的指导,需要一定的方法。这就需要研究生主动联系导师,平时可以拿着自己的论文给导师做指导,让导师修改。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导师可以通过论文了解你最近的阅读情况,也可以向导师展示自己好学的一面。我经常和我的导师交谈。在交谈中,导师经常会告诉我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比如某著名学者最近写了什么重要的文章或者新书。另外,我的导师经常和我聊他的研究状况,有什么研究成果。其实导师所教的学术信息并不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但却是最有益的。这个讲座是一场盛宴。研究生需要关注前沿学术问题,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前沿学术信息。这些学术信息可以通过阅读该领域的专业期刊来了解,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术讲座。做学术讲座的学者讲的都是他最近的研究经历,有的甚至是他一生的研究经历。通过听著名学者的讲座,可以快速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我的经验是,有时候听一场名师的讲座,胜过读他的十本书,这绝不是夸张。通过听课,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术氛围,近距离接触这位著名学者,感受他的学术光环,让我们看到那些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著名学者实际上是如何学习和研究的。听完讲座,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原来那些所谓的知名学者或者学术权威也不过如此。所以,听课是一个对著名教授或学术权威祛魅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锻炼自己的学术鉴赏能力和品味。展望:未来读研前期运营期间你必须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你必须知道毕业后你要做什么:要不要工作?还是继续学习?其实这个问题在读研之初就应该考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理想精心准备。如果以后不打算继续学术研究,但毕业后想工作,可以在读研期间兼职或者到社会上实习,多发表论文,可以增加找工作的砝码。如果你以后打算从事学术研究,想继续深造,比如读博士或者出国留学,那就要早点开始准备了。我从读研开始就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所以从读研开始就非常注意收集考博的资料。因为考博对英语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平时会花很多时间学习英语。另外,考博对专业课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一般考的都是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所考领域的基本情况,而你在选择考博方向后也要及时联系导师。博士生导师一般非常重视考生的培养前景,非常注重考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学术情况的了解,要求考生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一般来说,博士生导师都会招收气质或兴趣相近的研究生,所以在考试前,要尽量让导师了解自己,至少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考博需要其他老师写推荐信。如果写推荐信的老师认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考博的效果会更好。由于准备考研的时间也是论文写作的最佳时间,一旦考研目标确立,就要处理好硕士论文写作与考研的关系。一般来说,未来的博士论文是硕士论文的延伸。所以硕士论文选题时,要注意论文本身的延展性,即这个题目是否值得以后进一步研究。博士生导师在考试的时候会非常看重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所以学位论文的写作要和考试结合起来,把学位论文的写作当成一个备考的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来理清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除了导师,研究生阶段的同学都是同学。对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学生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所以多与本专业的学生交流,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和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很多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和资源。在你的同学中,你会找到自己的榜样和榜样,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弟学妹。和同学一起读书,互相学习,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虽然俗话说“仆人眼中无英雄”,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用一颗好学的心培养自己开放的心态。其实在国内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一个好的同学关系才是你未来生活中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当然,良好的同学关系也会让你在研究生生活中充满温暖和乐趣。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气质,研究生学习就是要在这种历史沉淀的学术文化中接受学术的熏陶和培养。所以研究生要尽快融入自己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融入自己的学术氛围,融入自己的学术传统;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也要尽快确定自己的方向,融入考研的氛围。只要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学术之花,结出沉甸甸的学术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