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部分天赋的大学生的“非正常”毕业
拿到毕业证的当天,新报记者连线了邵周成和学校相关负责人。
毕业无一例外
这是我们系统的一个突破。
对于邵周成来说,变化的时间节点是6月12。在此之前,四年英语考试一直是红的,他一直没有拿到四六级的证书。他已经做好了拿不到毕业证的准备,但一篇名为《时空与物理》的8万字毕业论文被一位老师发现,最终改变了局势的走向。
这位老师叫姚,是成都理工大学督察组组长。邵周成的论文和答辩,在各科室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例行检查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了解到该生英语不达标,可能无法毕业。“姚老师当晚给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写了邮件,建议允许邵周成作为特长生毕业,并授予学位;征求我的意愿后,作为特长生,让他再去读研。”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主任曹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这封信,并“匆忙”投入调查。“我一上13上班,就查阅了邵周成的学籍档案,看了他的毕业论文,面试了他。我们已经确认了几个事实:邵洲成四年英语考试不及格(***16学分),没有毕业资格;论文基本可以确定是他的心血,基本可以排除抄袭的可能。”
于是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记者查阅教育部关于本科毕业与学位授予的规定:在校期间未完成规定课程的学生,不能毕业和申请学位。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对毕业生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修完所有学分,达到毕业学分,方可毕业。要拿到学位证,就得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达到英语四级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邵周成之前,学校没有这种情况的先例。“每年学生不能毕业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经过学校鉴定,谁也不能例外。”曹主任说。
按照规章制度,邵周成不能毕业,这是肯定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学校老师很遗憾一个偏科人才拿不到毕业证。如何平衡?一场保护部分人才的尝试拉开序幕:先是地球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童签署了一份《请教务处考虑授予特殊人才岗位》的报告,并邀请了电子科技大学杨海棠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严军教授两位校外专家对论文进行了评审。“两位教授都认为,虽然论文本身缺乏原创性,但却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总结性文章。”曹主任说,这给他们吃了定心丸。20日,邵舟的毕业论文成为我校优秀论文,进入第二次答辩,为事态的变化争取了时间。22日,教务处对邵周成的毕业资格进行了专题研究,参与人员有分歧。两天后,教务处在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上通报了邵周成的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对邵周成的学籍和毕业论文全文进行公示。经过公示,他被授予学士学位。“在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过程中,委员们的意见比较一致,不存在之前报道的‘委员争议很大’等问题。”曹主任说。
终于在6月29日上午,成都理工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份特殊的公告:《关于批准邵洲成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的公告》,署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经过一个月的等待,邵周成在八月初二拿到了毕业证。
这一版的文章是由记者刘德盛写的。
机制提问
有几个“邵周成”这么幸运?
总的来说,邵洲成顺利毕业,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一部分人才遇到困难无法毕业,学校慧眼识珠,突破体制,最后皆大欢喜。
在网上,很多网友对学校赞不绝口。成都理工大学为毕业生做了一件有价值、负责任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推荐人才的突破口。”.....采访中,不少大学生也向记者表示,这样的大学很人性化,很有人情味。“我身边就有像邵洲成这样的同学,专注于某个方向的学习,却因为四六级或者某个科目达不到标准,最后失去毕业证。如果学校衡量人才的标准多元化,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
但记者发现,邵周成拿到毕业证后,学校透露的几个细节值得玩味:一是有几个学生因为必修课不及格等原因无法毕业。学院照例做了报告,上报给学校,希望能让他们毕业。最终只有邵周成获得通过,开始了公示程序。第二,关于邵周成特长生的宣传不到两个小时就上线了,还有一个学校的优秀作者四级不及格,希望和邵周成一起欣赏。第三,教务处主任曹在博客中坦言,“如果邵周成拿到学位后只是忙着找工作,那我就做错了,无论贫富。”
学校爱惜人才,希望邵周成继续深造,实现个人价值,这无可厚非,但前两点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面试时,一位大学老师问:如果不是督察组组长意外发现并及时汇报,如果不是院长不愿在“请愿书”上签字,如果不是校外专家不评价,如果是教务处放弃突破制并公开,邵周成的论文恐怕很难成为校内“第一人”。
可以说,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他的幸运,但像邵洲成这样的业余选手,这样的幸运能降临到多少人身上呢?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多面手或通才。
同时,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超常规降人才”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单一的突破性制度来照顾这些人才是否公平。如果邵周成的毕业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一个周期,那么对于其他像邵周成这样面临现实问题的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人才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完善,成都理工大学在采访中也明确表示,担心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或者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偏科。
让邵周成成为偏才是好事,但应该呼吁高校制定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让大家学以致用。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在培养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在学科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在探索学生对个性发展的追求。如果学生所学的课程中有一门是偏科的,其他专业学科特别优秀,可以破格;如果学生偏爱不可替代的学科,就不可能例外。学校正在考虑年底前进一步修改完善成都理工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确保为小邵这样的‘偏才’和‘怪才’提供一个培养渠道。”
专家的声音
从学术角度评价人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成都理工大学的做法虽然与现行的教育管理规定有冲突,但从学校发展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学生能拿到多少学分,能上多少必修课才能毕业?这个学位条例颁布于上世纪80年代,不符合实际需要,未来十年将被打破。从未来学位发展来看,学位制度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由学校自主授予、社会认可的制度。其中,从学术角度考察学生的水平也是大势所趋。
对话邵周成:希望大家不要学我。
我很迷茫,后来想通了。
没有文凭也能找到工作。
新宝:你大学四年英语都不及格。你早就应该知道你不能毕业了。你采取补救措施了吗?
邵周成:我大一学期花了很多时间补英语,但是效果不明显。后来觉得在英语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从大二开始就放弃了。
新宝:放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拿不到毕业证怎么办?比如怎么找工作?
邵周成:想了想,很迷茫。但后来我想通了。我喜欢物理书和数学,应该多花点时间研究这些方向。你看,很多人没有大学文凭也能找到好工作。想通了之后,我就不担心了。没有文凭也能找到工作。
新宝:你跟父母谈过了吗?
邵周成:或多或少,但都是农村人,不太了解校规。他们只是告诉我,他们的英语很差,弥补不了。
写论文是为了一个解释。
我知道我想学什么。
报纸: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物理和数学感兴趣的?
邵周成:从小学开始。小学的时候接触到万有引力定律,不是具体的数学形式,而是万有引力的物理思想。后来大二的时候接触了《时间简史》,影响了我。大学主要靠自学,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传记也影响了我,但还是影响了数学和物理本身的美。
信报:这篇论文你准备了多久?
邵周成:如果写的话,三月份开始,将近四个月。说到准备,我从大一开始就在看这些资料,只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
新宝:明知道毕业会有麻烦,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准备论文?
邵周成:就算学校不安排,四年我也要给大学一个交代。写这篇论文更多的是我自己的要求。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是我的“孩子”。
新宝:你对你的学习有好的计划吗?
新宝:我注重自学能力。我觉得除了上课听讲,我还需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每到寒暑假,别人可能会去旅游。我是用书本自学的,学习一般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听到这个消息不太兴奋。
我在大学里没有任何朋友。
新宝:学校跟你说你有机会毕业,你说你要考虑一下。
邵周成:听到这个消息我其实不是很激动。我打算不要毕业证,所以后来学校告诉我,我有希望拿到毕业证,我要先说服自己。
信报:你担心公示阶段有人提出异议吗?
邵周成:没有,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当时的主要经历就是找工作。
新宝:和同学聊过吗?
邵周成:没有,都是后来学的。我在大学里没有任何朋友。
新宝:在报道中,你的同学私下称你为教授。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交往?
邵周成:我很少和他们交流。年级里有个人会说话,但不是朋友。我觉得能算是朋友的人应该是小学中学的人。大学里每个人的主要精力和想法都不一样。
新宝:没有朋友,不会觉得孤独吗?
邵周成:不尽然。
会绕开需要英语的工作。
我不想被人注意
新宝:学校想让你继续学业。你为什么放弃了?
邵周成:我觉得我的专业水平不是很高。我不考研有很多原因。性格,学历,家庭,专业。我有我坚持的事情,考研违背了。我家在农村,压力很大。
新宝:找工作顺利吗?
邵周成:最近给几家公司投了简历。主要在通信、仪器、研发、材料方面。我不太好找,但别人可能不一样。
新宝:很多单位要求英语能力。你会向他们解释你的毕业吗?
邵周成:不会,他们要英语,我就先绕过去。我不想引人注意。
新宝:但是很多人都在关注你。你看到网上的评论了吗?
邵周成: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对学校心存感激,也不想评价别人。
新宝:你有什么想对弟弟妹妹们说的吗?
邵周成:希望你不要学我。兴趣固然重要,但本科阶段还是学术。
新宝:你想被人注意是因为你想保护自己吗?
邵周成:可能是因为喜欢老庄思想吧。希望自己能低调一点,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者新报记者刘德盛
记者手记:伯乐不常存在的时代,千里马怎么办?
邵周成有点矛盾。当他听说学校决定为他突破体制时,他坚持了下来,希望“给他时间考虑一下”;他谢绝了学校让他读研的建议,决定工作。他会如实告诉用人单位自己的英语能力不好,但“绝不会告诉用人单位学校的破格认证”;他说他不想被人注意,但他想被人认可,想证明自己。走进邵州城,其实可以看到很多游击队员的内心世界。
邵周成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希望你不要学我。除了是一个“低调的人”,这句话还应该解读为——他不知道在他之后能有多少人这么幸运。这是一种无奈。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邵周成现象带来的正面好处直指人才评价标准。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人性化?如何创造条件让那些离经叛道的人才有一条脱离正常标准的路,顺利走下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同样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千里马总在,伯乐不在”的慨叹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