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中文)我想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是跨专业的。成功率高吗?就业方向是什么?谢谢大家!!!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研也是一场战役。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必须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毅力和耐心有清醒的认识;所谓“知己知彼”,就是对考试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应对策略心中有数。而这首先需要考生对自己的考试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一般来说,按照学校和专业的标准,考研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学校自己的专业、跨校跨专业、跨专业跨专业。对于第一种,一般不难,这里就不细说了。另外三种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直系考研。其中,我们把不跨学校、不跨专业的情况称为跨校考研,而把不跨学校、不跨学校、不跨专业的两种情况称为跨专业考研,分别进行分析。

作为两种难度较大的考研方式,跨学科、跨校考研无疑更受关注。其中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这样才能更从容的应对。

一,跨校跨专业考研的原因

很多时候,考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意义,是失意考生进入名校的又一次机会。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同学能够将高考失利转化为坚持不懈的持续动力。他们早早决定考研,努力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每年报考清华、北大、人大的学生,很多都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当然,还有很多考生是因为其他原因考研的,比如在西部留学的同学回到沿海大中城市,远隔千里的情侣为了聚一聚一起考研。

对于跨专业考研,原因有三:一是出于就业考虑。跨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第二,硕士学位是唯一的目标。跨专业竞争不大,门槛不高,入学容易。第三,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原来专业已经成了鸡肋,它交叉的专业才是它真正的兴趣所在。比如今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肖石,就属于第三类。高中成绩优异,高考发挥不好。他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理想的专业。虽然他所在的水利水电工程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就业机会很好,但他还是在别人的迷茫中跨专业考研,经过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人大,学习自己喜欢的法学专业。

二、跨校跨专业考研的挑战

虽然每年都有很多非嫡系研究生成功,但是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飞跃。但是跨专业跨学校考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路顺风顺水。反而不难,其中跨校跨专业最重要。

我们知道,虽然考研科目中的公共课是全国统一命题,但不同学校的专业课往往不一样。所以对信息和资料的占有是成功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校考研不仅是一场真正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信息收集的比拼。最重要的是了解你报考学校的招生政策和计划、专业设置和导师,掌握具体专业课历年的考试范围、重点、命题风格和题型。由于信息资料的占有先天不足,跨校考研考生不得不努力弥补。同时导师对我校考生的本能偏好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跨专业考生也面临着各种不利和挑战。不言而喻,跨学科就是开始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学习一个新的专业意味着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意味着大家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本专业考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跨专业考试的考生则需要长期的认真准备。跨专业考研会带来“全盘皆输”的危险,还是带来奇袭的效果,不得而知。跨专业考研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克服巨大困难的勇气,浮躁和为了跨越而跨越的功利和投机心态不可取。

所以,面对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研,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头脑,客观冷静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盲目从众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考生每年都要考不同的专业,但最后都没有考上,这是缺乏深入思考造成的。跨专业跨学校考研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变数很大,没有草率决定的余地。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真的不喜欢我的专业吗?我适合跨专业考吗?我想考什么专业?我想考哪个学校的跨考?我对这个专业和这个学校了解多少?我跨考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吗?

三、跨学校、跨专业备考。

只有对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才能完成跨专业跨学校考研的第一步。当然,这还是需要对自己的综合评价,以及权衡全局的能力。跨专业跨学校考研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和投机,那些临场的考研都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经过慎重考虑,当你真正决定跨专业跨学校考研时,你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跨的学校和专业。

跨校跨专业是整个考研过程的方向,所以这个方向的确定极其关键。一个错误的方向只能让人越走越远。同样,选择不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确定合适的学校和专业,需要综合考虑一些因素,包括兴趣,难度系数,发展前景等等。一般情况下,跨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的最重要原因是对本专业缺乏兴趣,所以在决定跨哪个专业时要谨慎,避免从旧痛进入新痛。同时要仔细分析它的难度系数。一些学校和专业由于考生过于集中,造成了异常激烈的竞争。学校方面,报考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名校的考生数量居高不下;从专业来看,近年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律硕士等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一直位居前三。当然,跨专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其实很多人跨专业考试的动机是为了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所以跨专业的就业情况自然是很多考生做出决定的重要原因。

2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现在的考研之争,既是实力战,也是信息战。因此,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场运动的成败。报考专业历年考题、指定参考书等资料必不可少。

四。需要注意的方面

做好准备工作后,正式拉开了跨专业、跨学校考研的序幕。作为这部剧的主角,跨专业、跨学校考研的考生如何让自己的“表演”尽善尽美,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满自信和必胜的信念,做好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准备。

跨专业跨学校考研常被称为一条危险的道路,各种不利的、不确定的因素也确实成为了很多人放弃坚持的理由。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实跨专业跨学校考研并没有那么遥远。只要你准备充分,运用得当,坚持不懈,成功近在咫尺,所以一定要坚信自己会成功。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研不同于本校、本专业的考研,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很多跨专业跨学校考研的考生很早就开始了跨专业的课程,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那些只注意到自己成功的人所看不到的。所以,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最终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不得不放弃。

不难看出,跨专业、跨学校考研意味着取舍和放弃。合理解决本专业与跨专业之间的学习冲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要时,很可能会暂时专注于一个方面,而牺牲另一个方面。否则整天陷入各种复杂的取舍和犹豫,会严重影响考研的顺利进行。

再次,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关键,注意调整思维习惯以适应跨专业。

自学能力是跨专业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条件的限制,跨专业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自学。自学能力要求学习适应性强,能够快速投入到新的专业学习中,掌握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你必须有很强的理解力,因为没有一定的理解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消化专业的内容的。每个专业不仅在内容和特点上有很多不同,而且思维方式也不同。对于习惯了结果确定性的理工科考生来说,偶然的文科思维模式可能会带来迷茫和焦虑。所以,除了要吃透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从之前的学术背景开始改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善于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以适应跨领域学习的需要。

第四,学习要讲究要领,讲求质量和效率。

面对大量的专业课教材、试卷等复习资料,跨专业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候就要抓住重点,因为短时间内看完很多其他专业的书是不现实的。以及如何才能抓住跨专业的重点?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比如咨询本专业的学生或老师,从历年获得的专业课题研究中得到一些启发。一般来说,专业课的复习首先要围绕指定教材,掌握指定书目的内容。看书的时候,不要放过基础知识,也要注意难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学会运用跨学科的学术话语,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而不是只抓皮毛,不理解本质。由于跨专业的知识积累不足,跨专业考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养。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想报考的学校亲自参加相关的专业课或借阅课堂笔记,经常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了解该领域的热点、新问题、新动向。

最后,统筹规划,整体规划。

因为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所以要从长计议。专业课的复习安排,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复习调整等。,各方面都需要做详细的计划。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跨专业的学生由于天生偏重专业课,很可能会忽略基础课的复习。所以要注意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全面复习,避免“跛脚”,这样才能保证成功。

动词 (verb的缩写)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申请专业的技巧

跨专业选择时,一般是本着“就近原则”选择风险较小的相关专业,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同时也要注意大家都认同的规则,比如“道理易改,文字难改。”那些学基础课的考生,跨专业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大。比如每年考上法律硕士的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的。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专业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倾向于招收跨专业考生。这时候跨专业考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复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复试是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跨专业考生要做好充分准备,扩大和加深对所报考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初试备考时,由于备考时间的限制,考生无法全面学习、理解和领悟所学专业的知识。初试结束后,要用足够的时间把知识“慢慢咀嚼”,消化好,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