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访谈录

回访:王思涵,18岁沈阳小伙。

14岁,以57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超过分数线60分。高三的时候,我因为很多科目的成绩都是零分而弃考,被学校“勒令退学”。

“父亲、奶奶、姑姑、姑父相继去世,我感到特别孤独和害怕……”王思涵解释了他被勒令退学的原因。他所在的电气学院院长总结了另一个原因:“大学不适应,主观学习不强。”

面对同学的考研或毕业工作,辍学在家的王思涵做出了“边工作边考试”的无奈选择。

首次报道话题:《前神童高三辍学》2005年7月9日,晨报首次刊登《前神童高三辍学》。

7月10日、6月11日,本报连续报道了前神童王思涵的困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省委副书记王万斌对“王思涵事件”十分关注,并在稿件见报后指示有关部门密切关注此事。

铁西区民政局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王思涵一家给予了积极帮助,介绍了他们母亲的工作,并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

沈阳一家汽车公司为王思涵提供了“助学岗位”。

许多热心的读者捐款整修王思涵的家。2005年9月,王思涵重返校园。

晨报讯(记者王欢)被勒令退学的王思涵现在已经重返校园!

同样的大学,同样的专业,不同的是他还得从“大一”开始。

“我自己洗衣服,开始学会和同学交流...感谢晨报和读者对我儿子的帮助……”王思涵的母亲抽泣着。

面对“打扰”,母子俩拒绝接受采访。

他又去上学了吗?生活怎么样...带着一系列问题,早报记者于2月14日下午拨通了王思涵家里的电话。

“他...已经上学了,他现在很好!”王思涵的母亲有些犹豫地说道。

“我和儿子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但当我听到早报要采访时,我总是不忍心拒绝...很多好心人刚刚看了早报,找到了我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真的很感激……”电话的一端传来抽泣的声音。

“我儿子的故事见报后,我每天都接到无数电话,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读者和记者。说实话,我们被淹没了,所以干脆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在此,我也想对那些通过‘早报’一路走来的记者们说声‘对不起’。”太后冷静下来后说道。

面对记者要求采访王思涵本人,王太后温和地说:“我儿子现在想重新开始,他不想提过去,他的同学也不知道他的过去。作为母亲,我只是希望他能健康成长,过上平静的生活,不受任何干扰。”

母亲感叹:儿子变了,长大了。

“我儿子变了,长大了……”这是王太后对儿子复学的评价。

据王牧说,王思涵现在在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读书,所以他每两周回来一次,来回都要坐火车,还需要再坐一次公交车。从学校到家需要两个多小时。为了省钱买票,她一直没送走儿子。

记者:你放心吗?

太后:该放手了,不然,孩子永远长不大!挺好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锻炼。现在他自己洗衣服,从不把脏衣服带回家。

记者:孩子长大了!

太后:嗯,还没完。每次回家,还是尽量给我做饭。在学校也学会了存钱。我每餐只打一个青菜,不想花钱买肉!

记者:你和同学相处的怎么样?

王牧:他今年18岁。他和大一同学没有年龄差距。他们都相处得很好!我经常告诉他和同学聊天,多参加学校活动。

记者:那学习呢?

太后:...毕竟有“之前的事”(他被勒令退学)。他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老师也很照顾他,他自己也说要重新开始。

学校回应:让他重新开始,过平静的生活。

随后,记者拨通了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汪哲的电话。

他说:“王思涵确实回到了学校,现在他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学校也希望他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

对于采访王思涵本人,校方也表示:“让他平平安安地生活,有助于他重新开始!”

专家分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宋凤兰(中国第一位以特殊方式拯救儿童心灵的教育导师):汉斯的心理素质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又要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无法沟通,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忍耐力。王思涵事件提醒我,教育的成功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他们德智体全面成长。

刘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事件反映了教育中的弊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根据王思涵的情况,学校要提供专门的导师,及时发现和纠正他成长中的问题,这也是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掌握和记录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