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哑巴外语?
第一,我不想说。比如个别学生反复的机械操练,比如不断的朗读对话,让自己明知故问的问答感觉索然无味,很难产生说话的欲望。当然,这种心理产生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另外,“不想说”也和现阶段人们对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第二,我就不说了。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多以“话题”为主,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和喜欢,但信息量可根据需要扩展;另外,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词汇量、句型、语法知识等都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满足信息交流的需要,想说不会说,这也削弱了学生对英语表达的兴趣。
第三,不敢说。“不敢说”的主要原因是怕犯错。大多数学生在口头表达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错误本身就给学生造成了或轻或重的心理负担。如果此时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宽容和鼓励,得不到同学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甚至会回避口语练习。
当然,有许多客观现实也促成了“哑巴”英语的出现。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两个基本原则:
(一)强调表达的流畅性,注意准确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各有侧重。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准确性和流利性,二者同等重要。鉴于小学生刚接触英语,为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先强调流利性,当然也不能忽视准确性。在新语言的呈现阶段和重要句型的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准确性和第一印象。要让学生接触正确的语言形式,在交际语言使用阶段,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流利程度,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信息鸿沟的设置是必要的。
信息差是指对话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的差异。“信息鸿沟”使双方有了交流信息的需要和动力,并由目的驱动,从而大大提高了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教师在组织英语口语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以学生兴趣为诉求,尽量避免“不想说”、“不能说”、“不敢说”等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改变机械练习的形式,做到常用常新,以保证学生持久的参与热情。
机械练习在我们的日常练习中应用广泛,也是学生积累大量语言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学生对日复一日的句子练习、复述和背课文感到相当厌倦,因此有必要改变机械练习的形式。
(二)交际性口语练习尽量设置信息差。
没有人喜欢“明知故问”,所以在新教学中“可用”,在交际中“少用”。
(三)有童心,选择有效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说的欲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我们成年人有时会忽略“童心”的价值,善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体现在我们不屑于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小游戏,觉得“幼稚”,浪费时间。其实没有人会拒绝游戏,即使是成年人。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好好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善于表现,善于模仿。游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也受到他们的欢迎。当然,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玩,而是要让游戏“有效地玩”。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有足够的输入才能有大的输出,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保证学生的高输出能力。这是解决学生不会说话的根本途径,即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帮助学生储备语言知识,让他们“积累很多”,让学生在交流时“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大输入”:为每个单元“题目”补充足够的信息。教师最好准备不同版本的与“题目”相关的教材,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原文或改、删、加减,适时补充每个题目。结果就是,谈一个话题,学生可以谈很久,他会很成功,真心愿意学习,喜欢交流;而且学生在交流时,如果不擅长这个内容,可以先听或读一段相关或相似的材料,并提供一定的语言示范,这对中下学生尤为重要,可以提高他们“说”的积极性;如果相关主题可能涉及一些不熟悉的单词和短语,为了学生的方便,教师应该写在黑板上。
(5)经常利用朗诵、歌唱、表演、讲故事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
第三,老师也要注意一些看似细节的问题,让学生想说话,想开心,想说话。
虽然小学英语教学很难,但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并最终实现的目标。英语教学是创造真实交际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特别敏感、脆弱、易受伤害,所以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尽一切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期待、真诚的关心、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发现“皮克马里恩效应”的神奇之处。
总之,只要我们把英语的交际性放在首位,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认识到即使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就可以避免“哑巴”英语,让学生开口说、爱开口说、善于开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