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教育史通俗背诵材料(四)?

X.南京国民政府教育

1.教育宗旨与政策的变化——(1)党性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性教育”的含义。所谓“党的教育”是在国民党的指导下进行的。争取教育的“革命化”、“大众化”、“科学化”、“社会化”(二)“三民主义”教育目的:1928中华民国大学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以“三民主义教育”代替“三民主义教育”。民族独立时期民权普世,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和谐。“(三)“战时看和平”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看和平”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即“适应抗战需要”和“顺应战时环境”。培养和训练抗日战争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方针是一个不短视的重要决策。既考虑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短期任务,又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的重建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使教育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仍能奋斗支撑,在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1)试行大学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立中华民国大学,主管国民教育,地方试点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颁布《中华民国大学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二):中华民国大学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1928),以1922学制为基础并稍加修改,提出了整理民国学制的案例,即“陈武学制”。《陈武教育制度》分为组织和制度两部分,提出了根据中国国情适应民生需求、提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水准、发展个性、使教育易于普及、留有拓展空间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的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 * * * * *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在动荡的形势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统治的前十年,中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学数量迅速增加。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稳步发展,逐步成型。(2)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开始衰落。(4)抗战胜利后大学和学生数量达到最高点。(3)为了保存国民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西迁。

4.学校教育管理办法——(1)学科体系: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有纪律办公室或纪律办公室,由一名纪律监督员或纪律主任领导,他必须是国家党员,并在培训员的帮助下领导所有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使儿童、青少年能够接受军事化教育和训练的组织形式。民国初年传入中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执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所有12-18岁的青年必须参军,接受童子军训练。1933 10中国童子军协会筹备处出版了《中国童子军总章》,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爱、和为最高训练原则”,“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 165438+10月1,中国童子军协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要为战时需要服务。(3)高中以上学生军训:1929中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把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深造的必要条件。(4)中学毕业考试:国民党教育部于5月颁布了《中小学生毕业考试暂行规则》1932,2月颁布了《中学生毕业考试规则》1932,4月颁布了《师范学生毕业考试规则》。这个系统一直都是。

十一、中国* * *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政策: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宣告成立。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兵劳动群众,不论男女,在社会上、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充分地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21934 65438+10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 毛泽东把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表述得更加具体明确:“就是用* * *资本主义精神教育劳动群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和劳动相联系。 就是让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享受文明和幸福的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①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③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方针;④办官惠民政策;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

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1931之前主要以营校、教学队、短训班等形式进行。干校出现后,门类更加丰富,执行更加规范。(2)干校教育:著名的有马克思* * *生产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65438+。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日大学,总校先后办了八期,同时还办了抗日大学12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并于1945年6月迁至东北,组建了东北军政大学。抗日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它是由毛泽东在1938中提出的。③康达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④康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抗日救国的军政领袖”。⑤康达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理论与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⑤康达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语文* *)。

3.民众教育多样生动,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校、私塾(人民学校)、夜校、半日制学校、扫盲班(组)、读报团、剧团、俱乐部、抢救室等。其中,冬学和私学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适应分散的农村人口及其现实生活。根据地在创办冬校、培训师资的同时,还积极组织编写课本,如识字课本、日报杂志、庄稼杂字等。

4.普通教育——(1)苏区小学教育: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小学,后两年为高中。抗战初期,刚开始基地多,上面基地少。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全日制和半日制。(2)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巩固区小学与苏区小学相似,学制五年。前三年是初中,后两年是高中。有的叫完全小学,游击小学,附近地区。“游击小学”和“双面小学”的小学课程,除了照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外,还特别注意政治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3)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常化:标志着教育有意识地从为革命服务转向为和平建设服务,主要指中等教育的规范化,实际上涉及整个普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①制定长期教育计划,不像战时那样随着政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②普及教育,规范学制;③注重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4)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和建设:①举办反大款训练班,对青年知识分子逐一进行短期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②进一步整顿解放区原有的大学;③建立新的大学。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1)紧密结合当前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①在教育对象上,坚持“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在群众教育上,坚持“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②在教育内容上,要以革命战争需要的内容为主;③在教育形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性。优先考虑非机构教育;(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①在教育内容上,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②在教育组织形式上,注意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③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劳动;(3)依靠群众办学:①成年群众教育群众自己办学,民主政府给予指导;②在普通教育中依靠群众的力量;普通小学由群众自办或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③干部不要脱离群众,要尽力为群众着想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