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山东枣庄学院。
枣庄学院位于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美誉的鲁南明珠枣庄市。学校位于九龙山南麓。校园被山川环绕。建筑错落有致,文化氛围浓郁,风景优雅美丽。是学习和研究的理想场所。
学校从1978开始招收第一届“77级”大专班。1984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枣庄师范学院,枣庄广播电视大学、枣庄教育学院由1999合并为枣庄师范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子坤先生担任名誉校长。
学校占地面积1183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设备总值8000万元,藏书1.2万册。设有文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化学学院、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心理学与教育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目前共有8个联合培养硕士专业,465、438+0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涉及文、理、法、工、管、教、史、艺等8个学科;教职工1017人,其中专任教师701人,硕士、博士教师388人,硕士、博士教师118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58人。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18人获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省级名师。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外教超过10人;有14000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25个省的学生。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推进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十余篇学士学位论文在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近三年来,在大学生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中,* * *共获得国际奖项3项,国家奖项10余项,省部级奖项160余项,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30余次。研究生录取率多年保持在40%以上。近年来,考入国家“985”“211”工科院校的学生占研究生的四分之一,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了中科院、清华、北大。本科、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拥有省、校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特色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教学中心5个,基础实验室9个,专业实验室14个。是山东省首批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与聊城大学联合从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规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山东省重点科研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20余项。 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0余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高水平科研奖项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成果40余项,包括区域(鲁南)文化研究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所、鲁南农村改革发展研究所、墨子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所、中兴文化研究所等。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心、煤化工研究所等11科研院所。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撑,以贡献求发展,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行动计划,建立了服务地方科研机构和科研创新的平台。启动了“化学化工研发、机械制造研发、生态枣庄与生物技术研发、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人才培训与教育服务、城市名片与文化建设”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古城文化与场馆建设研究、农业农村改革研究、 城乡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小型数控机床研发、煤化工研究“承担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供电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枣庄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改造项目”等地方专项; 全面参与台儿庄古城文化和场馆建设,加入山东煤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理事单位;与枣庄市化工、能源、生物、食品、机械、建材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学校秉承国际化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省的1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加拿大联邦技术与应用学院、韩国三育大学联合举办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平泽大学、韩国三育大学、加拿大联邦技术与应用学院达成学生交流协议,开展师生交流项目。从2006年开始,学校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学生带薪海外实习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提升内涵、精品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拓宽视野、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的区域定位上,坚持地方性;在办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规范定位上,坚持应用型。确立了“哑铃形”发展战略,走“两头发展,中间收缩”的发展道路。学校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兴”的校训,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教育、管理水平,实现了学校科学、创新、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