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想成为一名教师。如果我现在想考研,是不是要选择教育学作为考研方向?教育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两者都可以接受。我们学校招的时候,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其他学科的都招,但是你选的其他学科最好和你以后想教的学科相关。比如你想当化学老师,那么材料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都可以。当然,教师资格证是必须有的。

另外一个小建议,现在教师行业的就业压力也很大,研究生学历也不能给你加分很多。我们学校招人的时候很看重讲课能力和整个人的气质,有时间多练习。

不管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主要分为两类。

在教育系统内:

(1)中小学教师

不管你本科专业是什么,不管你研究生期间学的是什么,都可以。

(2)大学系统有教师、辅导员、助教(一般针对硕士)。大学编制的老师待遇好,工资高,社会地位高,很多学生都向往。对于一些个别专业,如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普通二本三本院校和专科学校招收研究生。

但是如果你想去一些非常好的大学老师那里,你就得读博。高校辅导员:高等学历与辅导员最相关,但其他专业也可以,但要求也更高。助教:很多专业都可以,后期还有深造的机会。有很多机会和选择。

(3)教育系统公务员(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委等。,硕士和硕士都可以参加)教育部下属的一些机构可以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此外还有各区教委和各地教育局。此外,研究生在这些部门有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一般三年以上)后,还可以通过省考和国考进入国家部门更高一级的公务员队伍。

(4)相关研究所(硕士和硕士都可以)注意一个误区。硕士和硕士都可以做研究,但是多一年硕士,就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做相关的研究。可以去一些相关的研究所做教材或者课程的开发等等。

(5)出版社、杂志社、编辑部(以及教育相关专业,既有专又有学)首先要热爱教育相关学科,具备相应的文学、写作能力,此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去高等教育出版社。

(6)出国(硕士和硕士都有机会)学校的出国机会一般会在学校的开放平台上发布。有实力,符合条件的同学基本都可以申请,而不是专门考一个。当然,一些好的学校,比如985或者211院校,肯定会有更多的平台机会。

当然,相对来说,比较教育学如薛老师,是对英语或德语等小语种要求较高的专业,出国机会相对更多。只要平时多关注相关信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就有机会。

(7)博士(硕士和硕士都可以),但相对来说,硕士的机会更大。

(8)培训行业是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比如勤思,是研究生教育培训领域的佼佼者。

在教育系统之外:

我就想要个研究生学历,喜欢教育学研究生相对容易考。它不考数学,考试是标准化的,不会出现找不到复习资料的情况,也有像勤思这样成熟的辅导。无论什么专业,都可以跨考,轻松入门。

所以有些同学也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的综合类院校。教育专业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可能名气或者综合实力比较强,出来后做什么已经大致规划好了。与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无关。关键是看你的学历是985还是211,看你个人的特长和能力。

所以教育系统外的就业主要看学历和能力或者自己家里的人脉关系强。有这方面打算的同学可以利用研究生期间的各种机会进行相关的实习和实践。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实习和实践,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和自控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6号)、《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加大对大学生“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投资、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工作,鼓励地方政府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一次性创业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财政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贫困人口高校毕业生纳入求职创业补贴模式。

二是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机构增加补贴。对毕业年度招用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1年以上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高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招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年参加就业实习并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的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三是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明确要求地方高校落实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补偿、考研加分等政策,鼓励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健康养老等事业,鼓励农村从事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电子商务等事业,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

2.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自2014起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程,以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2016年,* * *支持了60多家企业2000多个项目,资助金额近7000万元,涉及高校约580所。第一批2017,89家企业支持项目4500余个,资助金额约2.6亿元。

3.推进大学生创业投资促进机制建设。一是为大学生投资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在工商注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中介服务、产权交易、投资服务等支持。

二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十三五”期间将拿出500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各地高校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据2016年底调查统计,全国高校共安排专项资金70.4亿元,大学生资助创新创业项目超过26万个。

三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的通知》(银发[2065 438+06]202号),将高校毕业生纳入贷款范围,进一步增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财政部印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85号[2016]),进一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实行专项资金贴息,最高贷款额度65438+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

4.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一是推动各地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据2016年底调查统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近14000个。

二是组织创业大赛。2016年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搭建与投资机构、企业对接的平台。前两届大赛* * *吸引了2100多所高校,15万个项目,75万大学生直接参与。500多位创业者和投资人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指导、评估和投资服务。

三是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项目。2016年,共批准项目33054个,其中创新培训项目27375个,创业培训项目3956个,创业实践项目1723个。900多所高校,涉及学生13.4万人,项目经费近6亿元,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5.设置偿还本金的宽限期来延缓助学贷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办[2015]7号)“贷款最长期限由14延长至20年。

借款人毕业或终止学业时,应与经办银行和经办机构确认还款计划,还款期限按双方签订的合同执行。”“如果借款人在毕业当年没有继续攻读学位,在与经办机构和经办银行确认还款计划时,可以选择使用宽限期还款。宽限期内借款的学生,只需要还利息,不需要还贷款本金。偿债宽限期由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

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还款方案,减轻还款压力,安心找工作,创新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大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研究,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对第6570号建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