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媛的主要经历

李静媛

李静媛,1945,7月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1968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任助理研究员,1988任副研究员,1993 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1992起,1994获中国社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李静媛。

出生地:天津市宝坻县

出生日期:1945年7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史前认知研究

人物体验

出生在农村的李静媛,1965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那个“风雨兼程,鸡鸣四起”的特殊年代,即使身处大学校园,也无法获得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在京郊昌平县兼职三年后,李静媛于1968年冬从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省军区农场工作。一年半后,他被调到长春第二机床厂。8年后,从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静媛成为了一名精通车、钳、铣、刨、磨的技术工人。

1978年,已经脱离专业10年的李静媛在得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成立的研究生院恢复招收研究生后,立即决定考研。短短半年的复习时间,他从9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他抓住了历史赋予的这样一个转折机会,从不放过。

“文革”后的中国,一切都是一片废墟。当时社科院研究生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只好借用北师大的校舍进行教学。因为招生人数比较多,哲学系和其他系分开,独立办学。当时,33岁的李静媛和同学们一起,从北京总工会干部学校搬到了通县的一家汽车旅馆,后来又搬到了位于玉泉路的北京市第十一学校。几经周折,他终于完成了学业。回顾那时的学校生活,李静媛说:“那时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有多难。可能是吃惯了苦吧!能有这么安静的地方读书学习就很好了。”无论是在通县睡地板,还是后来搬到望京新校区,在李静媛的记忆中,那时候最重要的始终是如何创造和珍惜学习机会。比如学习经典作家的重要作品,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是极其枯燥的事情,但那是当时的研究生得不到的美好的东西。他还记得,当时为了收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班里的同学想尽了一切办法,第三册在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家只能互相传阅。而一篇《1844经济哲学手稿》被他翻黄烂了。

1985年,40岁的李静媛再次回到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我们问他,当时社科院对研究人员的学历、学位要求不是特别高。既然已经获得硕士学位,为什么还要继续读这个博士?他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对李静媛来说却在情理之中:“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既然缺了一些知识,就必须想办法补课。既然在研究所工作有这样的条件继续深造,那就不能错过。”

从65438年到0998年,李静媛被调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临走时,他把哲学分配给他的青年公寓连同房产证一起还给了办公室。他说公寓位于海淀区中关村附近。他不是不知道这样一套房产的价值,而是更了解研究所里同志们紧张的住房条件。既然已经离开了哲学所,就应该把房子让出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2002年,57岁的李静媛被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持工作。自上任以来,李静媛凭借自己的科研和工作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六年来,他作为哲学所所长坚持“学术建制”的传统,确保了哲学所能够获得社科院颁发的两年一度的“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哲学所每年的学术成果约占整个社科院的1/8~1/7。这些成绩是对他担任导演6年来工作的最大肯定。2004年,中共中央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李静媛作为哲学组首席专家参与了这一重大理论工程,并在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说明。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史前认知研究(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专著,主编,投稿人)重庆出版社1991年6月(本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77-191)。

永恒的魅力(专著主编投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10月。

论认知的发生(专著,合著)人民出版社1991九月。

《毛泽东方法论概论》(专著、主编、投稿人)被当代中国出版社转载1993 65438+2月65438+7月0996。

《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解析》(专著,副主编,投稿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5438+2月。

新世纪文化趋势(专著,主编、投稿人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统一战线学基本理论研究》(专著、主编、作者),中国出版社,2002年6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合著)学习出版社,2001 10。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合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6月5-438+10月。

实践的结果与目的:《哲学研究》,第6期,1980。

科学的实践观与真理标准(与李崇福合著)《学术月刊》,第3期,1982。

论目的学习探索5号1982(本文由新华文摘1982号转载)

论主客体关系的层次性《福建论坛》1982第6期(本文1986收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教育哲学》一书)。

人与外界的价值关系《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月。

实践结构的分析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系列之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65438+2月。

论价值范畴青海社会科学1983 1

《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哲学研究》第3期,1983。

科学认识、价值意识、实践目的光明日报1983年5月2日;

主客体关系三题青海社科1985 1

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人文学报》第2期,1985。

有用的哲学思考人民日报1983 10 10月24日

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与夏、合著)《哲学研究》第3期,1985。

论皮亚杰的反思观光明日报(1984年7月23日)

论实用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月。

知识结构一定要有变化。光明日报1985年2月25日(本文由新华文摘1985第4期转载)

论重复实践的逻辑意义光明日报1985年5月27日(本文被收录在《社会变革中的哲学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65438+2月)

主客体研究新进展《哲学研究》第6期1985(本文由新华文摘第9期1985摘登)。

论思维结构及其功能:光明日报1985九月18和九月三十日。

实践与思维学科的形成《人文学报》第5期,1985。

评皮亚杰的活动认识论《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1985

把握科研艺术阅读第9期1985

认知之谜新探光明日报1988 10 10月17

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1988第11期(1990日本学者译成日文)

价值问题新探人民日报1989年9月4日

论认识论中的“相似”范畴:《人文学报》,第1990期,第1期

论认知的张力光明日报1990 5月28日

认知、图式与客观性:哲学研究1990第1期

关于主客体概念的哲学研究第5期,1990

现代中国哲学(与赵凤启合著)现代世界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 10。

正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二月。

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5月

发生认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南》的评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哲学研究》第6期,1991(本文被中国* * *产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收录,1991 65438+2月)。

论主客体关系《人文学报》第5期,1991。

时代发展与认识论的话题天津社会科学5期1991。

基于实践的“古今中外法律”哲学研究第2期,1993

毛泽东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命题的方法论意义:理论探索(第6期,1993)(本文已在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领导科学文库》发表)。

《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形成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6期,1993(本文收录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65438+2月)。

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光辉典范——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哲学研究》第1993+02期。

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人文杂志》第6期,1993

中国近代改革思潮中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观》北京出版社1994 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哲学研究》,第1996期,第11期。

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1996。

建设政治经济和谐的新文化光明日报1997 May 31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7 10 10月14的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应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光明日报1997年8月2日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摘自《光明日报》1997年9月3日发表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座谈会》讲话。

红雨恣意兴——十四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民主与科学》第5+0997期。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No.1997)。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廖申柏、、孙合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简讯1997 8月15。

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廖申柏、、孙合著)《领导参考》,第28期,1997。

公民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课题与教训(与廖申柏、、孙合著)《领导参考》第24期,1997。

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与廖申柏、、孙合著)《领导参考》第25期,1997。

公民道德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廖申柏、、孙合著)。领导参考,26号,1997。

我的求学之路《从这里走向辉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抓住关键,深入本质光明日报+0998年3月23日

对统战理论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社科院信息》1999增刊第2期

论学风光明日报1999 65438+10月29日。

关于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教学的思考《邓小平理论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文出版社1999年2月

统战理论教学三题《社院信息》1999增刊第3期。

哲学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实践。北京日报1999 5月19日

尊重理性和科学光明日报1999年9月3日

铲除邪教的思想土壤。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1999 11.00 12

文化综合创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第5期,1999

统一战线研究应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统战干部教育》2000年第2期(转载于《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唯物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与贾旭东合著)《清华大学学报》第4期,2001。

弘扬“五种精神”推进伟大事业(与贾旭东合著)光明日报2001 May 15

学习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学习时报》2006 54 38+0 2月12

“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与贾旭东合著)。光明日报2000年2月65438+2月12。

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65438期+01,20065438。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系统学报》2002年第2、3期连载作文。

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与贾旭东合著)《光明日报》2002年4月6日5438+06(本文由人大转载)

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2年7月23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光明日报,2002年7月23日

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2年8月22日。

与时俱进的实践方法论光明日报,2002年9月,10

21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学术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2年6月5438+10月65438+7月。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年9月25日。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的灵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年7月24日(2003年8月3日《中国青年报》转载;修改后刊登在光明日报65438+10月65438+4月理论周刊)。

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与李涛合著)《人民日报》,2003年4月3日。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经济日报》,2003年7月9日

《中国哲学科学与人文历史融合机制的深入研究》2003年第4期

一个严谨的学者,孜孜不倦的老师,让哲学引导社会进步,2004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在“2004中国哲学年会”上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的主旨发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8.5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词条2万字;

哲学百科全书1.5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8.5万字;

中国大百科1.4万字;

中学百科12000字;

学术研讨会总结、书评、序言共28篇。

人员培训

他经常给研究生举胡绳晚年的著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例:“胡绳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一生的所有作品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最大现实是“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而这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足点。如果能在研究中抓住这样一个基本点,就有可能做出一个大学问,成为大家。否则,空谈与现实无关的‘纯研究’,或许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社会意义会大打折扣,这种研究的学术发展增长点也很值得质疑。”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应该关注和思考那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命题。因此,李静媛极力主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代和世界互动。他反复强调,研究哲学的学者,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者,一定要反复研究中国近代史,紧扣时代课题,不能脱离时代。没有与当下的联系,再好的人文精神也无法在社会和现实中发挥巨大作用。立足时代,立足中国,是实现哲学与现实结合的关键。“要如实陈述,自己判断”,这句名言最早出自王夫之,李静媛在研究中以此为信条。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李静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30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是一位时代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