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美学的应用范围
两个美国人沙利文和赖特,两个奥地利人卢斯和瓦格纳,一个比利时人范德王尔德最先提出了机器美并了解了它的基本性质。他们拒绝复古主义,对机器和技术的进步有着热情的理解,他们的批判思想超越了英国,向前发展。怀尔德和卢斯对装饰的反对,无疑是新兴机器美学的先行者。怀尔德认为“技术是新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一旦美掌握了机器的铁臂,就可以用力挥动这些铁臂,就可以创造美。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曾经是他学生的莱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功能与形式合一”的观点。
& lt未来主义者宣言>据说现代建筑应该“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柯布西耶在《It》中更是言简意赅地说:“建筑是活的机器”,极力夸大工业建筑中的机器美学和功能主义。所以可以说,机器之美使得当代设计的功能美得到了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
更极端的是,英国50年代末的一些人非常强调逻辑、流线、机械、设备、技术和结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规模巨大、管道部件裸露的“裸露骨架效应”。建筑师罗杰斯和皮亚诺在上世纪70年代设计了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彻底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作为一个机器建筑,它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管道,甚至用鲜艳的颜色来强调它们。“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达到了技术表现主义的高度,散发出独特的美感。这个建筑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它在巴黎市中心的灰色老旧砖石建筑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成为早期高科技工程机械美学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结构复杂、动力巨大、变化迅速的机器越来越占据我们的视线。机械是人制造的一种装置,它能以一定的方式把能量和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机器作为人类技能的产物,从历史的源头上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计算机、环境、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性能更强调外观的流畅轻巧、结构更轻、空间更灵活。这样的建筑就像一台巨大的城市机器,吞噬着人、信息和财富。它也将成为一个人造奇迹和世界的巨大物质象征。走过一辆涂着大红色油漆的龙门吊,想起了机器美学的话题,拍了几张门座起重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