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现象已经很严重了,那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呢?
社会互动也将加强这种背景。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时,依然充满理想,憧憬未来。有的人可能喜欢当支教老师,开农场,办手工作坊,做穷游主播。他们可以在没有一定语境支撑的情况下,在这些事业中感受到绝对的意义和价值,但若干年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一定)会不敢选择这种方式,因为这将是他们的朋友、父母、妻子和朋友。课堂语境?就是这样。他在这里的职业生涯还不如公务员和医生。高级?大多数人生活在没有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给予的评价)的情况下,是为了寻求社会语境中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所谓?稳定?然后呢。社会地位?),于是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自觉有意义又好玩的选择,走进了一条窄路。这时候他们反过来开始影响朋友和后辈,语境加强了。大家在这里互相套上枷锁,越扭越紧。
阶级社会塑造的语境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拥有幸福舒适的生活。当他们陷入或者妥协于阶级社会的语境中,他们只能选择忍受或者残忍,或者忍受压迫和剥削以尽可能的保存做人的价值,最终在无奈和无助中消沉。还是野蛮地争资源追脉络?成功?和无止境的动物欲望,在恐惧中把自己和群众抛弃到更高的对立阶级。另外,以阶级的量化和相对性来说,只要没有达到目前的最高水平,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一点点成功?但在这个中产阶级中,还是会充满动物般的争斗,会被语境逼着往前走。阶级语境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历史问题(从封建时代就形成的固定观念),但后世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多数人还是妥协或倒向它。
表面原因是社会交往强化了这种语境,给对方套上枷锁,放弃了自由,但本质原因是大多数人长期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从而自愿地、盲目地沉沦其中,哪怕自己吃亏。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不仅包括心灵和外貌的生理差异,还包括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主观上无法改变的,但往往是在阶级语境中获得价值判断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只看不同人大脑功能的差异。事实上,只要一个人在记忆力、思维速度、抽象能力等方面特别突出,他在一般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会取得成功,我们也很难否认好奇心和毅力也是不同的大脑客观能力。对于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来说,努力学习和探索相对容易,甚至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轻松快乐当然是一种客观能力,就像有抑郁症的人一样)
所以只看头脑中的客观差异,就已经可以决定很多职业了?成功还是失败?因为它们取决于客观条件,这里不需要表扬或批评成功或失败,但大多数人从小陷入的另一个误区是,认为主观努力可以成就任何事情,不加思考地把所有的成功都归结于主观努力。在这种认知下,即使是出身条件一般的人,也愿意把自己放到阶级语境中去评判,却不知道这种语境是有利于强者的,在这种语境中也能如鱼得水,得到大部分的肯定。成功?,所以经常不开心,失意,还那么盲目,心甘情愿的卷入这种语境中。
其实,他本可以保持童年时代的干净头脑,也可以在学习哲学之后站在外面,洞察语境的存在,从而常常获得看世界、分析世界的乐趣,而不是被社会语境的空洞判断影响自己。更进一步,我们所做的是通过哲学考察和写作宣传来重塑这种社会语境,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和认识到,阶级语境是大多数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而且不需要破坏性的活动就可以逆转和淘汰,主动权在大家手里(连锁和解锁都是雪崩效应,只要有方向就会加速转化),这样人自然就有继续琢磨和求变的动力。当一个小镇的人融入到新的语境中,那么这个小镇的人就可以率先拥有舒适自由的生活。这真是互利的大事业,是解放自己,也是解放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