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

第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先看看地图。

研究生课程多,时间紧。任何复习都是要成本的,因为时间是你最大的成本。有人说,你做几万道题或者更多,数学应该可以做的很好。这个问题可能是对的,即使是机海战术也有其特殊的优势。但是你要知道,考研不仅仅是看你的数学成绩,还有其他科目。你要追求的是全面的提升,也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一个协调的过程。所以,既然能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得到复习的极值,就要找准你的方向,少走弯路,花的时间要“值得”。那么做什么题目才能代表正确的方向呢?我觉得这是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和历年真题“过招”,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感。以后你想做什么样的模拟题就能心中有数,就能知道哪些题做的好,想做多少遍,哪些真的太技术化,有些偏。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年真题应该放到最后,以检查自己的复习。这种观点可能适用于数学基础超级好的人,但对于大部分基础一般或较差,第一次接触考研数学的人,可能就不太合适了。原因很明显。我们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让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是先看地图,然后顺着地图的方向找地方吗?还是就这么走,然后走着走着发现不对劲,然后看着地图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明智。即使采用两种方法的人通过努力得到了相同的分数,但前者花费的时间可能比后者少,这无疑在其他科目上获得了相对的时间优势。这里我们假设一个数学基础很好的人比一个很懂路的人。因为他比较熟悉,即使走错了路,也不会犯太多的错误,可以马上纠正方向。就算最后方向错了,他有数学基础也可能考的很好,但是那些普通数学基础差的呢?我们没时间了。

第二,很多数学方法和思想来源于课本。

对于教材的作用,很多人只理解为是打基础。其实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教材体现了很强的数学思想。其实很多人认为课本只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真正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要通过看辅导书来学习。其实并不是。这里想说的是课本上定理和推论的证明。很多人可能不太关注这些,然后总说自己证明问题做不好。事实上,教材中定理和推论的证明体现了很强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实用性很强。第一,课本上的证明可以大大加深你对定理理解的准确性和准确性。很多人在理解定理和推论上的错误,并不源于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但我不熟悉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假设。熟悉定理和推论的证明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定理的条件、适用性和准确性。例如,函数极限有一个称为保数性的性质。很多人随口说极限大于0,f(x)就大于0,但往往忘记了这只是在自变量趋于某个数的某个邻域内成立。所以在使用保数性质时,不提邻域的概念是对这一性质的误解,可能会在考试中失分。如果你熟悉这个定理的证明,你就会对这些性质的准确性了如指掌。所以可见,加深对定理证明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我们数学表达的严谨性,让我们少走几步。第二,定理本身的证明有助于加强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有些定理的证明很简单,但有些定理的证明却是一长串,其中用到很多数学概念,有时候我们可能理解不透彻。通过这些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第三,证明的方法值得回忆。很多定理的证明都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包括很多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直接体现在我们做过的很多题上,包括历年的一些真题。所以,不要抱怨自己不会做证明,也不要总抱怨自己缺乏数学思想。先证明书上的定理!!!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记得1998年数学有个证明题,第一题好像是。那个问题是道路中值的证明。证明了中值是在开区间内得到的。那个问题特别好。好的一点是,利用零点定理也可以“摸索”,两端的函数值都可以“摸索”乘以小于等于0,所以很多人兴奋地用零点定理来证明。结果我一分都没拿到。原因在于对定理准确性的理解。只有当函数两端的函数值都小于0时,才能在开区间得到中值,而题目的条件只能推导出函数值的乘积小于等于0,那么中值就可能在闭区间而不是开区间得到。所以那个问题只能用微分中值定理来证明。而且证明起来也不是特别复杂。这个问题说的特别好,但是你说难也不难。这取决于你对定理理解的准确性。理解对了就能得分,理解不对就拿不到分,所以会巧妙地区分这两类考生。区别他们的是他们的基础,而不是他们的数学技能。

第三,书评论战的升华。

我主要谈陈文灯的书和李永乐的书。我也看了论坛上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基础好的看陈文灯,基础差的看李永乐。我觉得这个回答太笼统了。因为什么是基础好,什么是基础差,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那我现在就给你一个明确的解释。

适合陈文灯复习指南的人应该是:对基本概念和定理有清晰准确的理解,能熟练运用,对数学有兴趣,对数学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一定训练,善于分析,求知欲强,分析数学问题能力强的人。这种人在做陈文灯的复习指导时,进步会很快。

适合李永乐复习用书的人应该是: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理解清楚准确,运用熟练,对基本概念、定理和问题重视,对高技能偏向感到厌烦或害怕,想一直保持正确方向,对考研数学知之甚少,大学学习数学知之甚少,专业中很少用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稳中求胜的人。这种人可以借助李永乐的复习书,快速找到正确的方向,快速提高。所以可以看出,大家说李永乐的书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是有道理的。

这两本书的特点和改进模式也不同。下面我来说说他们。

陈文灯复习指南:数学思想很强,很多题目部分来源于大学数学竞赛的题目,但是历年真题不多。所以,真正能把陈文灯的书用好的,绝不是一套“不管三七二十一”,而是透彻理解技巧背后的数学思想。没有这项技能,你就无法真正理解陈文灯书籍的精髓。我只能这么做。在我看来,学数学不是靠抄,而是靠抄风险很大。例如,陈文灯关于定积分的书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东西。比如书上给出了很多方法:遇到这样的函数,用这样的代换来变换积分区间和积分表达式。的确,下面的例子也是那样做的,因为他举的例子一定是为他举的方法服务的,所以我肯定是可以算出来的。但不是所有的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代替。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分析这样的替代能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想到。所以,没有一些数学分析能力的人是无法理解这些本质内容的。所以陈教授曾经说过,复习指南写的很深入,但是理解的很透彻,数学一定有很大的提高。我现在特别赞同这句话。许多人遵循陈文灯给出的方法获得了成功。对于读过他的书,得了高分的人来说,我想大部分都不是瞎编的,而是真正理解了陈文灯书中数学思想的精髓。所以,对于真正想拿特别高的分数,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人来说,陈文灯这本书的提升不仅仅是一点点,或许是从方法到思想的全面提升。但如果只知道怎么做,也不能说不能提高,只是会慢慢提高,提高的质量还不如数学基础好的人。

李永乐的书评: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稳定。概念、定理、公式讲解清楚,题目多来自历年真题。方向感非常明确,体现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与考研数学直接相关,非常实用,对考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题量合理,难度适中,避免了偏心题的讨论,直接指向考研数学最常用方法的讨论。对于我刚才定义的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可以快速进入考研数学的复习模式和状态。因为现在的考研数学非常重视基础能力和基本功的考查,所以我觉得李永乐的复习书带来的复习效果会更有效率。所以对于一个基础差的人来说,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是螺旋式的全方位提升,而李永乐的复习书是快速快速的提升。如果一个人想考个好成绩但不是超高分(135以上),做李永乐的书就够了。对于数学必须在65,438+0,35以上的人来说,也许陈文灯的复习指南能给你更多数学拿高分的“灵感”。

我想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任何教程都要自己做。你读的次数越多,你的理解就会越透彻。但是不要看太多遍。有时候最后几次的边际效应并不明显。我刚才说的所谓基础好和基础差,都是建立在看课本,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基础上,然后我做一个定义。所以,对于基础好的来说,就是把教材全部看完,对于基础不好的来说,定义教材不是很科学。如果不看教材,直接看李永乐的复习书,有些地方还是会出现,很模糊,很难理解,影响你的素质提高。就算你把所有的课本都看了,对概念定理的公式很熟悉,也不一定能归入我刚才定义的基础好的行列。所以,科学定位自己是选择复习模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