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等生”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山东走尖子生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
相比江浙,山东的学生更勤奋,在全国经济排名前几的省份更拼命。既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因素。
1,历史和环境因素
“孔孟之乡”,山东人大多天性保守,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孔,但毕竟在齐鲁大地,“中庸之道”有着充分的市场和影响力。我们不能说这样不好,但是凡事讲究中庸,会导致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政治上,体现在山东官员以“上纲上线”之意为最高宗旨,对上高效,对下温和。“官本位”思想太重,父母希望孩子当公务员,需要一个编制;经济上,表现为民营经济普遍发展,国企大行其道(对比江浙);文化上,历史民俗很多,但高校发展一般,现代教育发展严重不足(相对于山东的现状和现状)。
就学生的教育而言,大多数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都非常信任,一句“听老师的话”就代表了一切。即使在2000年,在山东的农村学校,不仅仅是小学,很多初中也普遍存在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坏学生,家长是不会对老师有什么意见的,而家长在家长会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不听话的孩子留给你,你不好好学习就狠狠揍他……”。也就是说,山东很多学生都是被老师用棍子教育的。为了少受点惩罚,吃苦努力很正常,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漂亮的结果。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故事1:95年,小明上初中二年级。他是班上前三名的学生之一。他一次数学考试考了98分,到了办公室总是被数学老师“请”着看,用三角带拍了三次屁股...之后,小明在类似的题目上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故事二:小明1998年进入高中,还是班里五大好学生之一。有一次上自习课,班主任突然去男生宿舍找学生的录音机(放磁带听歌的那种),然后就把自习课上的战利品带走了,让失主来认领。班主任一一确认主人后,充当所有学生的代言人,当场砸碎了小明等人的录音机。
2.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
山东是人口大省。其实很多省份看山东现象,就像很多国外看中国一样,往往是资源有限造成的。教育就是一个例子。具体的学生人数和教育资源我目前还没有仔细核实,但是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历来描述一下1997年中考的情况:在山东半岛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的郊区中学,那一年我是中考第五名,而那一年全校* * *有四个中考班, 其中接近240多名学生,最后只有8个高中名额(重点班)和12个高中名额(普通班)。 以上20个名额为普通高中正常录取编制,只需正常学费(记得当时学费是600元/年)。另外,如果要上高中,要额外交一笔费用(3000元/年),需要达到分数标准(名额不要超过3、5个)。这样粗略算来,一个乡镇学校的初中升学率只有10%。
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跳出农村帮父母下地干活,知道地里吃的是什么滋味更幸福的了。前面我也讲了山东“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办法”。对于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来说,改变命运的方法只有一个:努力学习!高考,出门!
小学升初中,初中升中考,在独木桥上奋勇拼搏。我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的掉下去,前面的路越走越窄,但是我们心里不敢有其他杂念。激烈的竞争让我们不敢怠慢。除了学习作业,我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课程来发展我们的个人优势。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们飞到戴月,早上五点半起床,做操跑步,早上七点下班,自习吃早饭,还要去指定的“卫生区”打扫卫生。之后13上课,晚上10: 30睡觉。即使是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依然在路灯下背诵政治。
当然也不代表山东非农村的孩子就好很多。这么多可怜鲶鱼造成的效应,让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高考竞争趋于均匀。而且和江浙等地相比,山东的GDP还不错,但是和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差的很远。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政府出油,百姓喝汤的情况。这将不再执行。
有些地方学生上学压力小很多,竞争没那么激烈,作业也不是很重。他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阅读课外书,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在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努力去参加高考,只要你的成绩不是最差的,那么在高三你很容易就能拿到一个保送名额。即使你的成绩最差,你也会被扫进当地的三流大学,而我们可能要在那个三流大学取得高分才能进入,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当地的名额太多了。
当然,我们的论文不一样。如果卷子一样,我们的分数会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有时候和一些外地的朋友一起看电视,看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这么差的条件下还在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朋友们会觉得这些孩子值得再和导演玩一次,但是我觉得这些孩子是真的想学习,走出那些沟壑,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谈论创新、商业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无能为力的。
吃过苦,才懂得珍惜当下。
山东高考很多考生考研还是这么拼命,我觉得一个是习惯;二是本省高考分数太高,但好学校太少,很多孩子不甘心。而且山东生源所在的一些学校,中考升学率10%,高考升学率20%,考研升学率30%。这是现实。
但也有同学表现出所谓的综合能力不够高,可能是因为过于注重考试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关注领域狭窄,视野不够。再给他们一些时间,给他们一些平台和机会,我想他们的综合素质会逐渐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