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娣是做什么的?

陈必娣

原名BettyChandler,女,1915出生于加拿大温瑞公园,7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西部俄勒冈州。她于1933至1938就读于奥尔根大学,于1936至1937作为交换生就读于中国广州岭南大学。

中文名:陈必娣。

贝蒂·钱德勒

国籍:中国。

出生地:加拿大

出生日期:1965438+2005年5月6日

死亡日期:2006年5月3日

职业:医务工作者

毕业院校:奥尔根大学和岭南大学。

主要成就:第6-10届CPPCC会员。

代表著作:中国针灸概述。

抗日战争

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陈必娣完成岭南大学学业,从香港经沪宁抵达北平。因为卢沟桥事变,她留在了北平,亲眼目睹了中国军人在与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战斗中负伤而无所顾忌的悲惨境遇。出于人道主义,她参加了外国团体组织的护理伤员的工作。为了让世界了解日军的暴行,陈必娣秘密购买了美国记者拍摄的日军在占领区杀害中国人的照片,并冒险将其带出日军检查站,送往美国。其中一篇发表在一家美国报纸上。作为一名来自战争“前线”的反战战士,她本人的照片也登上了报纸,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

回到美国

回到美国后,于1938从奥尔根大学毕业,后来到密歇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学习,在那里认识了在该院胸外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张,后来结婚。1940 10,陈必娣和丈夫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天津定居。抗战期间,美国领事馆写信给她的家人,让她不惜一切代价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同时安排她在美国工作。她去领事馆表达了想留在中国的愿望,她已经把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她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充满了同情,对中国* * *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充满了钦佩和希望。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陈必娣为此欢欣鼓舞,并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期间,陈必娣同志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把自己仅有的一枚宝石戒指和个人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上世纪60年代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越南战争爆发,她又捐款1000元支持抗美援越。

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陈必娣曾在天津河北大学教英语。从1961,她来到外文出版社从事英文校对工作。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她一直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精益求精。她修改了《中国针灸大纲》等一大批高难度、专业性强的文稿,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自1940以来,陈必娣一直把中国视为她的“第二故乡”,并于1963年成为中国公民。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她去美国探亲11次。在美国探亲期间,她积极介绍国内情况,多次婉言谢绝子女和亲友的挽留,放弃了随时定居美国和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她早已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她几十年来饱受煎熬的土地上——中国。

陈必娣从1983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担任第六、七、八、九、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和讨论国家大事,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晚年,在家里,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外文局的发展,年轻人的成长。她经常在自己的住处或幼儿园免费给孩子们教英语,还义务给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教英语。

2006年5月3日,陈必娣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